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和《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七条“每年世界环境日(六月五日)之前,由市环保局发布本市上年度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经2002年3月5日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发布2001年度《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
总 述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1年是“十五”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为顺利实现“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开了好局。
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1年上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4950.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 10.2%。增长幅度连续第十年保持两位数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作用显现,二、三产业共同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5.5亿元,比上年增加3%;第二产业增加值235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2509.81亿元,比上年增长8.7%。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1.7%、47.6%、50.7%。
2、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
2001年全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1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高强度投入使本市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建成或基本建成上海科技馆、国际新闻中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等28项重大工程。市区新建802公顷公共绿地,列入市重大工程及市府实事工程的延中(二期)、太平桥、凯桥、华山、大宁、徐家汇公园等6块大型开放式公共绿地相继建成。
3、人均收入和居住条件继续改善
2001年全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2883元,比上年增长9.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5850元,增长5.1%。2001年完成住宅建设投资486.06亿元,竣工住宅1567.45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12.1平方米,比上年末又增加了0.3平方米。全年完成“平改坡”住宅1754幢,建成配套街坊113个,取消屋顶水箱1352个,受益居民2.65万户。
(二) 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01年是上海实施“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年,各级政府部门加大整体推进力度,大部分项目按计划进度实施,使全市环境保护和建设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以苏州河为重点的全市中小河道整治初见成效。苏州河水质呈稳定改善趋势,水体生态系统逐渐改善。以优化能源结构和机动车尾气治理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效,中心城区搬迁工厂38家,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或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85%。以中心城区大面积增绿和郊区大规模造林为重点的绿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以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为重点的固体废物处置项目进展良好,年填埋量2.5万吨的危险废物填埋场一期工程已顺利完成。吴淞和桃浦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正按计划分步实施。
2001年取得的进展将为2002年全面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环境保护投入
2001年环境保护投入达到152.9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9%。该投资主要用于老污染源的治理、新建项目“三同时”的环保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绿化建设和生态保护、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环保部门的自身建设等。
(四) 环境管理体制改革
2001年,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制度,上海市深化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强化了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到2001年底环保行政审批已从44项削减至31项。
改革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核、受理技术审查工作交由新成立的上海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核受理中心办理,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招投标,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引进竞争机制,促进环评技术进步,提高环评质量。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引进市场机制,开展科技攻关项目招投标。在开展2001—2002年科技攻关项目的征集中,共收到市内外应征项目350余项,对科技攻关项目招投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深化区县政府机构改革,理顺环保分级管理体制,加快乡镇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2001年上海进行了区县环保机构体制改革,19个区县均设立独立的环境保护局。开展了污染治理设施专业化、社会化运行管理试点,并逐步在全市189家重点污染物排放达标企业中推广。
(五)APEC和环境整治
为确保APEC会议的成功召开,上海制定了全方位的《上海市迎接APEC会议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对涉及16个委办局的32项环境整治项目进行分解,明确整治的目标、重点、措施和责任单位。
市和区县环保部门开展了针对性的环境整治和监控,依法对一批违反环保法擅自排污的企业进行了严肃处罚,整治炉窑7270台,其中清洁能源替代665台,拆除废弃烟囱121根,关停企业161家。
APEC会议召开期间上海市空气质量指数平均为49,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一级标准。水环境也进一步改善。上海城市的环境面貌给与会的亚太地区各国首脑和工商界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创建文明行业
在环保行业规范服务达标的基础上,2001年,上海市环保系统开展了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各单位都签定了创建文明行业的目标责任书。创文明行业的目标是“执法有声威、服务求最佳、管理创一流”,内容有环境治理、行政执法、窗口服务、廉洁务实、公众参与等方面。在“十五”期间,上海市环保系统力争建成文明行业。
水环境状况
(一)概述
通过加大以苏州河为代表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苏州河水质进一步得到改善,中小河道面清、岸洁、有绿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水质污染状况尚未好转,主要超标项目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非离子氨、石油类和总磷等。
(二)状况
1、水环境质量
黄浦江干流 2001年监测结果显示:淀峰和松浦大桥断面分别有6项和4项指标劣于Ⅲ类功能区水质标准;临江断面有5项指标劣于Ⅲ类功能区水质标准;杨浦大桥断面有6项指标劣于Ⅳ类功能区水质标准;吴淞口断面有2项指标劣于Ⅳ类功能区水质标准。与2000年相比,黄浦江上游、下游水质总体水平有所下降,中游水质有所改善。
黄浦江上游 淀山湖、太浦河、园泄泾、大泖港分别有10项、6项、9项、11项指标劣于Ⅱ类功能区水质标准。与2000年相比,黄浦江上游江浙来水水质有所下降。
黄浦江支流 与2000年相比,苏州河上游河段的水质基本稳定,中、下游河段有所改善。黄浦江市区支流部分有机污染指标劣于Ⅴ类水质标准。
长江口 长江口(徐六泾至河口段)大多数指标达到Ⅱ类功能区水质标准。
2、废水排放
2001年,上海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80亿吨,比2000年减少6.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4%,全市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3亿吨,全市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2.7亿吨,城市污水处理率为 %。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如下: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如下:
|
化学需氧量 |
30.48万吨 |
氨氮 |
2.86吨 |
石油类 |
1653.24吨 |
氰化物 |
8.02吨 |
六价铬 |
1.76吨 |
镉 |
0.01吨 |
砷 |
0.17吨 |
铅 |
0.73吨 |
(三) 措施与行动
2001年,以苏州河治理为重点的全市中小河道整治取得一定成效。苏州河干流在实现基本消除黑臭阶段目标的基础上,苏州河及支流水质呈稳定改善的趋势,水体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2001年出现了4种鱼类。2001年苏州河六支流截污纳管工程230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完成1254家单位污染源截流,外排污水达15万吨/天,关闭或搬迁畜牧场36家、治理8家。完成虹口港、杨树浦港旱流污水截流截污工程,每天截流外排污水分别为24万吨、9万吨。
全市中小河道因地制宜地建成了一批水质改善型、滨河景观型、生态环境型的样板河段;重点推进了淀浦河以北、蕴藻浜以南的骨干河道整治,以及中心城区主要河道“面清、岸洁”和郊区县级以上河道 “面清、岸洁、有绿”的长效管理。累计整治河道10069条(段),总长度达7398公里,新增河道岸边绿化294万平方米,疏浚淤泥7562万立方米。
为解决苏州河水系内的污水,确保长江水质安全而兴建的日处理40万吨的石洞口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进度,2002年底将投入运行。
大气环境状况
(一)概述
本市环境空气污染属石油型和煤烟型并重的复合型污染,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烟型空气污染得到较有效的控制,但中心城区机动车尾气污染仍较突出。
(二)状况
1、环境空气质量
2001年,全市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值为0.044毫克/立方米,其中城区比2000年上升了0.002毫克/立方米。全市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值为0.024毫克/立方米,其中城区比2000年下降了0.002毫克/立方米。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值为0.100毫克/方立米(城区)。
全市降水pH平均值为5.20,酸雨发生频率为25.2%,比2000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
城区平均降尘量为9.97吨/平方公里·月,比2000年上升了0.16吨/平方公里·月。
季度 |
二氧化氮(毫克/立方米) |
可吸入颗粒物(毫克/立方米) |
二氧化硫(毫克/立方米) |
城区 |
郊区 |
全市 |
城区 |
城区 |
郊区 |
全市 |
一 |
0.072 |
0.034 |
0.047 |
0.126 |
0.050 |
0.017 |
0.026 |
二 |
0.059 |
0.036 |
0.042 |
0.097 |
0.034 |
0.014 |
0.022 |
三 |
0.045 |
0.033 |
0.036 |
0.061 |
0.039 |
0.013 |
0.020 |
四 |
0.075 |
0.038 |
0.051 |
0.114 |
0.050 |
0.022 |
0.027 |
全年 |
0.063 |
0.035 |
0.044 |
0.100 |
0.043 |
0.017 |
0.024 |
2、废气排放
2001年,本市耗煤量为4468万吨,比2000年增加6.2 %。废气排放总量为7620亿标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气排放量为6964亿标立方米。
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如下:
二氧化硫 47.26万吨
烟尘 13.52万吨
工业粉尘 1.8万吨
3、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
2001年,本市继续发布上海市空气质量预报和日报,预报的指标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市民可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和国际互联网(如上海热线)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的变化。
(三)措施与行动
2001年,本市以优化能源结构和机动车尾气治理为重点,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或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85%。
加大市中心区燃煤炉灶的清洁能源替代力度,建成本市第一批无燃煤街道(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黄浦区人民广场街道),建成24个基本无燃煤街道、12个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街道、4个烟尘控制达标乡,提前完成910台(眼)燃煤炉灶改用清洁能源改造任务;更新、改装汽车和液化气双燃料出租车5000辆。
环保部门与公安交警部门加强合作,采用停车地检测与机动巡逻检测相结合方法,对机动车尾气和公交柴油车冒黑烟进行专项路检,全年共检查公交柴油车7209辆、其他各类机动车15700辆,达标率分别为86.8%和77%。
固体废物防治
(一)概述
2001年,本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保持了较高水平,市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取得较大进展。
(二)状况
1、工业固体废物
2001年本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605万吨,比2000年增加18.5%。综合利用量1581.7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3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6.5%,比2000年增加3.2个百分点。
2、生活垃圾
2001年,本市清运生活垃圾526.5万吨,比2000年增加0.5%。
(三)措施与行动
2001年,日处理能力7500吨和1500吨的老港三期改扩建工程和黎明垃圾填埋场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日处理能力为1000吨的浦东御桥垃圾焚烧厂已投入运行。年填埋量为2.5万吨的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全市建成小型生活垃圾压缩收集站125座。郊区已有70个城镇846个村建立了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地区覆盖率达到30%。
声环境状况
(一)概述
通过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上海市区域噪声有明显改善,但交通干道两侧的噪声影响仍较严重。
(二)状况
1、区域环境噪声
2001年,本市区域环境噪声白天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为56.0db (A),比2000年下降了0.6db (A);深夜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为48.7db (A),比2000年下降了0.5db (A)。
2、交通噪声
2001年,本市主要道路交通干线白天和深夜时段的平均车流量分别为1976辆/小时和1001辆/小时,与2000年相比,白天增加了208辆/小时,夜晚增加了167辆/小时。 监测结果显示:上海市道路交通噪声白天和深夜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69.5db (A)和64.5db (A),与2000年相比,白天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下降了1.0db (A),而深夜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上升了0.4db (A)。
(三)措施与行动
2001年,本市完成了市中心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的连片复验及金山区枫泾镇、崇明县新河镇两个环境噪声达标街道(镇)创建工作。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禁鸣工作成果,自6月1日起,机动车禁鸣范围从原内环线以内,扩大到外环线以内。
中、高考期间,环保、公安、建设等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各类建筑工地和娱乐场所5414次,查处违章单位282户,及时制止了各类噪声源的污染。APEC会议期间,对有关宾馆及周边噪声源进行了综合整治,并加强经常性巡回检查,以防意外噪声源的干扰。
海洋环境
(一)概述
上海0—2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为7226平方公里,海岸线449公里,滩涂面积1797平方公里。2001年,本市近海海域环境质量依然不容乐观,赤潮发生频率没有减缓,突发性海洋污损事件屡有发生。
(二)状况
2001年上海通过71个监测点位、52个监测项目以及5、8、11月3次监测分析表明,长江口近岸海域是主要污染海域。西区、南区和竹园排污口以及吴淞口、金山海域污染较重,主要污染物质为无机氮、无机磷、重金属和油类等。上海近海海域是轻度污染海域。上海外海海域属于清洁海域。
2001年上海海域共发现赤潮10起,最大一次的赤潮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
(三)措施与行动
2001年本市为了控制和防治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损害,关闭了上海沿海的临时海洋倾废区,严格实施海洋倾废管理和海洋石油平台的环保工作。一年来,共查处十多次违法倾废行为,共罚款17.2万元。
本市加强了船舶污染物排放管理与控制,对船舶散装化学品洗舱废水进行了统一接收处理。自2001年6月5日正式实施起至年底,共集中收集处理了278.5吨、21船次的船舶散装化学品洗舱废水。结合航运季节性特点和重大活动开展安全检查,在APEC会议期间,开展了封港、船舶安全检查与疏导工作。
上海市海洋局加强对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并开展二次调研考察和监察执法。
本市做好海上污染事故的处理。2001年4月17日,韩国籍散化船“大勇”号轮载运货物途中与中国香港籍“大望”号轮发生碰撞,上海市海事局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赴现场勘验监测处理,有效地防止了污染事态进一步扩大。
辐射环境监理
(一)概述
本市环境放射性属于正常本底水平,电磁辐射环境基本良好。
(二)状况
经本市8个监测网点的定期监测,各点的陆地γ辐射完全吸收剂量率处于正常天然本底水平,环境介质中的各种放射性核素含量未见异常变化。放射性污染源周围地区的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气溶胶等的放射性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城市电磁辐射的环境影响已日益引起公众的注意。检测表明,绝大多数电磁辐射设施(广播、通讯、电力等)周围公众环境的电磁辐射值在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之内。
(三)措施与行动
2001年,本市有940家单位被列入上海市放射性排污申报登记范围。上海市还对71家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单位进行了监督检查。
“上海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背景值测量”、“上海市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应急方案”等一批服务于辐射环境管理的项目已完成。
全面完成放射性废物收贮任务,收贮放射源164只、放射性废液190升。
绿化建设和生态保护
(一)概况
上海由于人口密集、长期高强度的经济开发,人工生态系统占有主导地位,自然生物资源非常有限。通过市区绿化建设、郊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人工森林建设,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二)状况
1、动植物种类
上海地区分布有哺乳类动物40种,鸟类424种(含亚种),两栖类14种,爬行类32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58种、地方重点保护动物46种,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保护的鸟类有185种,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保护的鸟类有56种。
上海的乡土植物区系共约500种,外来植物在上海植物区系中约有350种。
2、城市绿化
2001年,以中心城区大面积增绿和郊区大规模造林为重点的绿化建设取得突破。年内市区新建公共绿地80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和绿化覆盖率分别从2000年4.6平方米和21%,提高到2001年的5.5平方米和23.5%。每一街道拥有一块3000平方米绿地的目标已实现,延中绿地、太平桥绿地、黄兴绿地、徐家汇花园(一期)、凯桥绿地、华山绿地等一批标志性生态景观绿
地已建成。完成人造森林34072亩、沿海防护林11700亩、河道防护林11900亩。上海长期以来缺绿少绿的现象有所改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了一定改善。
3、自然保护区
上海市有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一级水源保护区1个,总面积达到907.65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7.8%。
(三)措施与行动
积极依靠“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在中心城区重点地块的绿地建设中,有效运用旧区改造、危棚简屋拆迁、市政建设、污染工厂搬迁等机制,市区联手,有力地推动了中心城区大型公共绿地的建设。
中心城区内破墙透绿,2001年完成27400米,主干道和内环线范围内的计划已全面完成。
2001年年内基本完成绿化管理层和养护作业层的分离;完善加强区级绿化管理机构体制;实行绿化养护作业20%工作的市场招投标。
2001年,崇明县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成立了专职机构,加强了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市环保局和市农委联合发布夏、秋季禁止秸杆焚烧的通知,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巡查和执法力度。
环境管理
(一)环境法制建设
1、环境立法
2001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经市政府批准,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与市监察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违反环保法规人员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若干规定(试行)》,市环保局发布了《上海市环境保护微生物菌剂应用的环境安全性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污染源监测(监控)系统安装运行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危险废物收集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
2、环境执法
本市环保执法部门多管齐下,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构筑环保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全市环境监察机构共出动执法人员13498批次,54883人次,
对污染源现场监察30676户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4.4%、52.45%和25.21%。全市环保系统共实施行政处罚1672件,处罚金额达到1325.55万元,比去年增长进1倍。
依托环保应急热线(绿色110),提高执法队伍应急能力,全年“绿色110”热线中心共接听投诉来电27804件,其中环保投诉8784件,环保建议咨询及投诉查询6345件;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8700多人次,对3384件环保应急执诉进行了及时查处,对430家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处罚金额200余万元。
本市还集中力量,严肃查处重点环境领域中的环境违法行为,先后开展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执法检查、机动车尾气和公交柴油车冒黑烟专项整治、“绿色护考”行动、货物运输车辆扬尘污染控制检查、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检查、炉窑冒黑烟以及秸秆禁烧执法、废油脂加工点的检查等,有力地维护了环境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3、排污收费
2001年,本市依法征收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21001万元,其中超标排污费11001万元,二氧化硫排污费3868万元,燃油车辆排污费6132万元。
4、污染事故处理
全年共处理主要污染事故10起,赔、罚款金额16.1万元。累计调查船舶污染事故及违章案件271起,罚款金额117.5万元,其中,外轮47起,罚款75.9万元。
5、人大意见和政协提案
2001年“两会”期间,全市环保系统共收到人大代表意见137件,政协提案154件。其中,市环保局共收到市人大代表书面意见19件(主办件6件,合办件3件,会办件10件)。市政协委员提案55件(主办件16件,合办件14件,会办件25件)。书面意见、提案共74件,比去年增加15件。意见提案均按时、按要求提前完成办理,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
(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2001年,本市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38份,其中市审批项目37份,区县审批项目101份;填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表3204份,其中市审批372份,区县审批2832份;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投资总额为1.3亿,占建设项目总投资的3.14%。
环保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以环境影响评价为抓手,力争做到在源头控制污染,完成了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上海化学工业区、磁悬浮快速列车、卢浦大桥、越江隧道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保证了本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一批不符合规划和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予以否定,或者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环保要求。加大对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全年对本市217个建设项目完成“三同时”执法检查,同时,开展了对445个中小型建设项目的专项执法检查,检查表明,本市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其中环评执行率为100%,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90%以上。
(三)环境监测
1、环境质量监测
2001年,本市环境监测部门对地表水、空气、噪声、生物和放射性等环境要素进行了监测,共获监测数据113.2万个,其中,自动监测数据96.1万个,水质常规监测数据9.9万个,环境空气监测数据4.6万个,噪声、生物和放射性监测数据2.6万个。
环境监测部门对黄浦江、苏州河入境断面实施水文、水质同步监测,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太湖流域上海入境断面的监测力度,同时对黄浦江上游来水的污染物通量进行监测,调查江浙来水中的污染物对松浦大桥饮用水源的贡献。围绕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对苏州河市区断面依照不同的潮位开展每周一次的水质采样分析,并在进行生物群落学监测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实验生态工作。参与国家近海网、长江网、太湖网水质监测。
环境监测部门编写了《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国控点调整技术报告》,初步完成自动监测网络的优化工作,新建桃浦、宝山、普陀、南汇4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和吴淞工业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
2、污染源监测
2001年共获得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16万个,其中废水监测数据14万个,工业炉窑、废气监测数据2万个。对126户重点污染源排污申报进行了复核监测工作;实施突击抽查监测58次,共对640家排污单位进行了监测,获得监测数据约0.6万个。
公众参与
(一)来信来访
2001年,全市环保系统共收到来信3880件,已经办结3746件,办结率为96.5%;受理来访1066件/2496人次,已经办结1041件,办结率为97.7%。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企业与功能区要求不相容问题、夜间施工噪声、服务行业油烟气、噪声、工业区大气污染等成为来信来访的热点。
(二)宣传教育
1、“6·5”世界环境日
200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世间万物·生命之网”。徐匡迪市长就世界环境日发表了电视讲话。东方电视台播放题为《共同的家园》的特别节目。全国人大常委会环资委主任曲格平与市民在网上谈环保。
2、环境宣传
2001年,上海市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组委会开展了环境新闻评比活动。评选出2000年中华环保世纪行(上海)宣传活动好新闻和上海市十大环境新闻。
上海市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组委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和上海市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联合开展了百佳“环境之友·绿色卫士”评选及宣传活动。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举办了上海市环境警示教育专题报告会,开展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有奖举报。
2001年,配合上海科技节开展了“关注污水、垃圾处理,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主题的科普活动,举办了“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学术研讨会和“第四届上海国际环保技术装备展览会”。
3、环境网站
2001年本市环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上海环境”网站完成与“中国上海”网的链接。“上海环境热线”作为一个公众用网站得到了完善发展。2001年信息量扩大,新增新闻2000万字。平均日访量1500人次左右,页读数(Pageview)超过5000页/日。
4、环境教育
2001年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环保局联合举办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与综合决策”研修班, 46名区、县、委、办、局领导,共同就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与综合决策以及上海环境保护展望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在上海市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青少年环境保护志愿者俱乐部”、“沪滇青少年共护热带雨林”、“壳牌美景行动”、“杜邦杯环保知识竞赛”、“英特尔网上环保知识竞赛”、“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技百项活动”等活动在学校蓬勃开展。
12万多的小学生参加了“全国环境小卫士”评选活动。
由市环保局、汉堡驻上海友好城市联络处、德国“拯救我们的未来”环境基金会共同合作的环境教育流动车——“海豚车”项目得到实施。
科技与环保产业
(一) 环保科技
2001年,上海市开展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十五”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十五”规划、清洁能源汽车、苏州河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等方面的研究,为本市环境综合整治决策、环境政策制定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01年上海市环保科研共有10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上海市水环境污染源调查研究》获一等奖,另有三项成果获二等奖,有六项成果获三等奖。
市环保局通过公开征集环保科研攻关项目,初步确立了2001-2002年环保科研攻关计划,涉及黄浦江水源保护、空气质量管理战略方案、城市生态发展战略、苏州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和生态恢复、环境管理与政策、固体废物控制与管理等六个方面共26个子课题。
(二)环保产业
2001年,上海市开展了环境保护相关产业调查,据调查统计:全市从事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共有746家,从业人数8.9万人,年产值103.9亿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1.3倍 、0.6倍和3.3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规划,培育发展高层次的环保产业,扶植环保产品市场,积极发展绿色工业技术,开发绿色产品,更新、替代有害环境的产品,促进具有环境保护标志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到2001年底本市共获得环境标志产品的企业有25家,产品涉及涂料、建材、纺织品、可降解塑料等13个大类。
(三) 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认证
2001年上海市全年新增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65家,目前全市总共达155家。继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ISO14000国家示范区”之后,外高桥保税区、莘庄工业区也通过了区域ISO14000论证。市环保局机关和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开展了ISO14001贯标工作,2001年11月已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国际合作
(一) 国际交流
2001年,本市举办了由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其他城市参加的“上海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300多名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代表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就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质量改善、环境经济政策与环境执法、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2001年,市环保局共接待南非、德国、亚洲银行环境与社会发展局、法国、挪威、俄罗斯、沙特阿拉伯、越南、香港及中国台北市在内的世界各国、港澳台地区政府及环境官员共81批,涉外来访352人次。
(二) 合作项目
2001年完成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有:中国—瑞典—UNDP合作的“ODS清洗剂替代示范”项目、中—荷合作项目“中国二氧化碳减排政策选择——上海案例研究”以及“生态数学模型及其在长江口富营养化研究中的作用”等项目。
一批国际合作项目正在实施中,如“黄浦江上游水质改善”、“上海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美空气质量管理评估”、“中美合作机动车I/M计划”、“上海能源方案与健康效益研究”等。
区县环境保护
2001年,上海市各区县在环保机构改革、环保执法、环境监督管理、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创建环保模范城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黄浦区 近年来黄浦区大气质量有所好转,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城区绿化得到了较大发展。2001年黄浦区建成“国家卫生城区”。
卢湾区 2001年卢湾区完成了区内所有燃煤炉灶的清洁能源替代,以及152台流动燃煤早点车的清洁能源改造。2001年完成延中绿地、玉兰园绿地、太平桥绿地,其中新建公共绿地7.4万平方米。
徐汇区 徐汇区积极进行中小河道整治,几年来共修建驳岸10158米,河道疏浚总土方34.36万立方米,拆除沿河违章建筑达4万平方米,沿河绿化80682平方米,河道面貌大为改观。
长宁区 长宁区积极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发挥了居民在环保宣教、环保纠纷处理、环境监督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功能。目前全区环保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了1000多人。
普陀区 普陀区积极开展创建“环保绿色小区”工作,对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起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区共有7个“环保绿色小区”。
闸北区 2001年开展了“环保绿色小区”的试点工作,并计划在2002年向全区推广。
杨浦区 杨浦区为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全年引清冲污1.1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