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3年,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争做国内大城市还历史旧帐模范和生态建设模范”的目标和“有利于城市规划布局调整、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城市管理水平提高、有利于市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实施原则,在圆满完成第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拉开了实施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帷幕,从“治、管、防、宣”入手,进一步深化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和绿化建设,使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PI)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所占比例达到85%以上,创历史新高;绿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16平方米,实现了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综 述
(一)第二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
2003年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上海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暨第二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大会,下发了《关于实施上海市2003年-2005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决定》及其《实施意见》,确定了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和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物处置和利用、绿化建设、重点工业区环境整治、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六大重点领域。
2003年5月,本市成立了上海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由市长任主任、三位副市长任副主任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同时,设7个专项工作组,有关职能单位任专项工作组组长,各有关委办局和各区县政府为成员单位;还聘请了国内外5名著名专家担任上海市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顾问。在全市建立了“沟通协调、检查督促、跟踪评估和信息反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一致、有序高效、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第二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共安排273项工作任务,2003年启动了161项,占项目总数的59%,超过了预定的计划目标,开局良好。
水环境治理重点是加快中心城区和水源保护区的截污治污,大力改善河道水质。开工建设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污水治理三期工程、竹园和白龙港污水处理厂、11个郊区污水处理厂和7个污水收集管网;对中心城区苏州河南北两片21条重点河道进行了整治。
大气环境治理着力于突破中心城区煤烟型污染治理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大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的力度,新增114平方公里“基本无燃煤区”。新车全面实施了等效于欧Ⅱ标准的国家第二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建成在用车环保检测/维护中心站。
固体废物治理主要是突破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浦东生活垃圾生化处理厂、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一期工程、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工作已完成招商工作。
工业污染治理着力于突破中心城区45家严重污染企业的结构调整和3个重点工业区的综合整治。吴淞工业区部分区域建成了集中供热网;桃浦工业区完成6家产生恶臭气体的企业整治。
农业污染治理确定了水源保护区畜禽牧场关闭和搬迁方案,开工建设了4个有机肥加工利用中心项目。
绿化建设突出的成绩是实现了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完成外环线绿带、广场公园三期等一批公共绿地和郊区片林的建设,全市新增绿化面积24312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5.18%,森林覆盖率达到15.1%,城市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环保投入继续保持较高强度
2003年,本市环保投入资金约191.53亿元,占同期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6%。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144.05亿元,污染源治理投资为28.91亿元,生态建设投资为15.48亿元,环境能力建设投资为0.62亿元,其他方面投资为2.47亿元,分别占总投资75.2%、15.1%、8.1 %、0.3%和1.3%。
(三) 世博会大讨论取得丰硕成果
2003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本市开展了“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大讨论。四大专题之一的环境保护紧紧围绕以什么样的环境质量迎接世博会这一主题,开展了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环境管理新机制、新体制,如何加强长江流域、太湖流域间的环保合作,推进区域污染防治,如何将绿色理念融入到塑造上海城市精神中去等重点专题讨论。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迎世博,促发展,加快上海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步伐》主报告和12个分专题报告,提出了2010年“生态上海,绿色世博”和基本建成上海生态型城市框架的目标。
(四) 五项环境基础性调查全面完成
2003年,本市开展了大量的环境基础调查。一是开展了全市工业区环境状况调查。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市和区县两级政府批准建立的180个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状况和工业污染源的分布、负荷、污染治理等情况。二是开展了直排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调查。对全市103家直排水体的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的污水排放、处理工艺、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等进行了调查,这些企业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市直排企业废水量的70%以上,主要涉及纺织、印染、机械、制造、化工、冶金和钢铁等行业。三是开展了房产项目污水处理情况调查。调查了全市近10年来审批的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2500多个房产类项目的分布、污水排放总量、处理情况和排放去向,分析了影响各区域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的症结,为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打下了基础。四是开展了“菜篮子”产地环境现状调查,提出了防止“菜篮子”产地污染的对策和措施。五是开展了全市生态环境普查。这些基础调查为今后本市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展开
2003年,本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突破,有利于环境管理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发生。规划环评的主要对象是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并作为各级政府审批规划的重要依据。上海市土地利用规划、上海电力发展规划和临港新城规划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已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工业区的环境管理,本市全面开展了工业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定试点园区、松江试点园区、青浦工业园区等近40个工业区区域环评先后正式启动。上海化学工业区、紫竹科技园区区域环评已编制完成并分别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和上海市环保局的审批。此外,配合郊区试点城镇规划建设,浦江、罗店等“二城八镇”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正在有序进行。
全年共有243个建设项目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5086个建设项目填写了环境影响报告表。通过强化建设项目的评估机制,否定了14个不符合选址要求或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对洋山深水港、宝钢发展、临港工业区、造船基地和公共卫生中心等重大建设项目中的环境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六)文明行业创建有序推进
2003年,本市环保系统大力推进创建文明行业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环保工作实际,着眼于“以人为本”,全力以赴推进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着眼于塑造“自身形象”,努力提高环保队伍综合素质;着眼于“绿色文明”,不断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期,全行业努力做到工作不断不乱,确保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全行业修订了信访、监察、监测、监管等窗口的便民利民措施,“上海环境”网站相继推出了“网上投诉、网上咨询、网上办事”等栏目,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了优化的环境、优良的秩序和优质的服务。
在创建文明行业的活动中,各区县环保局积极争创区级文明行业,继黄浦区环保局创建成区级文明行业后,嘉定、静安区环保局、以及浦东新区环境保护和市容环卫局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后通过区文明办考评验收,为全市环保行业创建市级文明行业夯实了基础。
大气环境状况
(一)概述
2003年,本市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优良天数为325天,优良率为89%,比2002年增加了44天,提高了12个百分点,刷新了本市空气质量日报(1998年5月28日起)历史记录。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与历史纪录比较
(二)环境空气质量
可吸入颗粒物区域浓度比较
1、可吸入颗粒物
2003年,本市中心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为0.097毫克/立方米,较2002年下降0.011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年平均浓度限值。
2、二氧化硫
2003年,本市中心城区二氧化硫(SO2)浓度为0.043毫克/立方米,较2002年上升0.008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年平均浓度限值。
3、二氧化氮
2003年,本市中心城区二氧化氮(NO2)浓度为0.057毫克/立方米,较2002年下降0.001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年平均浓度限值。
(全市各区域二氧化氮浓度图)
4、酸雨和降尘
2003年,全市降水pH平均值为5.21,酸雨频率为16.7%。城区平均降尘量为10.4吨/平方公里·月,较2002年上升1.4吨/平方公里·月。
(三)废气排放
2003年,全市废气排放总量为8391亿标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气排放量为7799亿标立方米,分别比2002年增加6.19%和4.83%。
(四)治理措施
2003年,本市大气污染防治以优化能源结构和加强机动车尾气控制为重点,启动治理项目23项。
以创建“无燃煤区”为重点的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完成燃煤炉(灶)清洁能源替代493台(眼),内环线以内拔除燃煤锅炉55台。全年建成“基本无燃煤区”114平方公里。
电厂脱硫进程进一步加快。宝钢电厂1台35万千瓦燃煤机组和外高桥电厂2台30万千瓦燃煤机组的烟气脱硫工程,均已进入招投标阶段。
机动车尾气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经国务院批准,从2003年3月1日起上海市提前实施国家第二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等效采用欧Ⅱ标准)。中心城区公交车和出租车更新加快,在228条公交线路中已有1657辆公交车完成更新任务,达到了欧Ⅱ标准,约占总数的26.3%;出租车已有3万辆达到了欧Ⅱ标准,约占总数的75%。
积极推进在用车I/M(检测/维护)工作,初步建成上海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示范中心站,基本完成轻型车简易工况法检测标准的研究工作。
加强对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开展了外环线内堆场扬尘的整治工作,中心城区已全面实现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化。
水环境状况
(一)水环境质量
1、黄浦江
2003年监测结果显示:黄浦江总体水质状况较2002年有所好转,大多数污染物浓度均有所下降;各监测断面总体水质均达到功能区要求,仅个别项目超标,超标项目数与2002年基本持平。淀峰断面有4项指标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II类水标准;松浦大桥、闵行西界和临江断面分别有3项、2项和3项指标劣于Ⅲ类水标准;南市水厂和杨浦大桥断面分别有2项和3项指标劣于IV类水标准,吴淞口断面未出现超标。
2、苏州河
受上游来水水质下降的影响,苏州河上游(郊区段)的水质较2002年有所下降,下游(市区段)水质保持稳定,黑臭现象基本消除。除氨氮和总磷外,苏州河其它水质指标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V类水标准。
3、中小河道
与2002年相比,2003年市区中小河道水质状况已有所改善,黑臭程度有所减缓;郊区中小河道水质恶化趋势也基本得到控制,中小河道整治成效已初步显现。但鉴于中小河道水质污染程度严重,且历时已久,在水质类别的改善上尚无明显突破:市区整治河道除俞泾浦、洋泾港、白莲泾外,其余河道均劣于V类;郊区整治河道中近一半河道劣于V类。
4、长江口
长江口(徐六泾至河口段)大多数指标达到II类水标准,水质状况与2002年基本持平。
(二)废水排放
2003年,本市废水排放总量为18.22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2.11亿吨,比2002年减少4.79%。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11亿吨,比2002年减少5.8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4.94%;全市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43吨。
(三)治理措施
2003年,本市水环境保护以截污治污、改善河道水质为重点,启动治理项目46项。
苏州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其中,河口水闸工程完成43%的工程量;沿岸市政泵站雨天排江量削减、中下游截污和梦清园二期 工程已相继开工;上游地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西藏路桥改建主体工程已完成。 配合苏州河综合整治,按照“沟通水系、调活水体、营造水景、改善生态”的要求,重点对中心城区苏州河南北两翼的“五纵、四横、三个水系”共21条(段)、85公里骨干河道进行了整治,实现了当年计划、当年完成、当年见效的目标;并同步推进郊区河道整治。基本建成全市水闸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一期工程,为实时监测、科学调水创造了条件。
竹园和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污水治理三期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郊区31个污水治理项目中,11座污水处理厂和7个污水收集管网已开工,其中徐泾、松江西部和安亭污水处理厂已基本建成。
基本完成石洞口污泥处理项目土建工程。10个市属自来水厂的污泥无害化处置项目已开工4个,其中闵行二水厂污泥处置一期工程已完成。
按照优化设计方案、控制用地范围的思路,龙华污水处理厂达标改造已开工,桃浦污水处理厂达标改造的前期准备已完成,其余6座市区污水厂的达标改造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
市容环卫部门初步建立了船舶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系统;海洋部门初步形成了海上赤潮防治工作机制。
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根据直排河道重点企业污水治理设施运转情况调查结果,重新调整了上海市重点环保监管企业名单,颁布了《上海市重点环保监管企业若干管理规定》;完成了上海新芝电子有限公司、上海硫酸厂等23家水污染源重点企业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以加强对企业的有效和科学监管。
声环境状况
(一)区域环境噪声
2003年,本市区域环境噪声有所改善,区域环境噪声昼间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为56.7dB(A),较2002年降低0.1dB(A);夜间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为49.1dB(A),较2002年降低0.3dB(A)。区域环境昼夜时段噪声均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二类区标准的要求。
(二)交通噪声
2003年,本市主要道路交通干线昼间和夜间时段的平均车流量分别为2268辆/小时和1082辆/小时,与2002年相比,昼间时段增加了223辆/小时,夜间时段增加了95辆/小时。监测结果显示:本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为70.4dB(A),较2002年上升0.8dB(A);夜间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为66.4dB(A),较2002年上升0.6dB(A)。昼夜时段道路交通噪声均未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四类区标准的要求。
(三)治理措施
2003年,为了在炎热的夏季夜晚给市民创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市环保局、市建委、市公安局和市市容环卫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本市部分道路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时间的通知》,市环保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筑工地夜间施工作业审批及管理工作的通知》,并通过严格执法,强化建筑施工环保管理。
本市开展了安静居住小区创建试点工作,同济新村、华能城市花园等9个小区成为本市首批命名的安静居住小区。此外,郊区环境噪声达标镇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化,金山区朱行镇建成环境噪声达标镇。
环保部门与铁路、港口、公安等部门通力配合,严格控制交通噪声污染。市区铁路机车限制鸣笛取得成效,市区内河夜间挂桨机船通航率比上年有所下降,机动车鸣号率控制在3%以下。
环保部门在中、高考期间继续开展“绿色护考”行动,共出动1836人次,检查建筑工地和各类娱乐场所等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源7072户次,制止367户次违法行为,行政处罚162家。
固体废物防治
2003年,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本市进一步加大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力度,建立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长效管理机制。
(一)工业固体废物
2003年,本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659.4 万吨,比2002年增加4%。综合利用量1643.2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31.0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7.2%,与2002年基本持平。
(二)生活垃圾
2003年,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585.32万吨,比2002年增加5.4%。生活垃圾清运率10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量为32.84万吨,堆肥利用量为13.55万吨。
(三)危险废物 2003年,本市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的企业为1970家,转移量达14.66万吨。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处置危险废物2.19万吨,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厂飞灰2.14万吨。
(四)治理措施
2003年,本市固体废物防治以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为重点,启动治理项目15项。
固体废物减量化,中心城50%地区、185万户居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并开展了重点行业包装物减量化试点;固体废物资源化,在浦东新区、黄浦、徐汇等16个区建立社区废品回收利用交投站150多个,渣土垃圾综合利用总量1160万吨,利用率91.74%;固体废物无害化,老港填埋场四期(含一、二、三期工程的生态修复)正抓紧前期工作。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一期工程、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完成了上海市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设施的项目选址和招商。在防治非典期间,共有3925箱56.9吨特殊医疗废物得到了安全处置。为建立医疗废物安全处置长效管理机制,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本市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弃物临时处置的意见》,本市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弃物率先实施统一收集、集中处置。自2003年8月4日起共计1380吨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弃物得到安全集中处置。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开展了“毒鼠强”专项整治和处置中的环境监管。对收缴的103.709公斤“毒鼠强”等违禁杀鼠剂进行集中焚烧处置。
绿化建设和生态保护
2003年,本市绿化建设速度为历史之最,创建成了国家园林城市。
中心城区全面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完成外环线400米宽绿带一期、广场公园三期等一批公共绿地,全年新建各类绿地4155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1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18%。
郊区林业建设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郊区绿化造林超过20000公顷。闵行浦江、嘉定、宝山、崇明已完成生态片林建设1759公顷,奉贤海上森林一期项目的9100亩森林经过三年多建设已基本完成;黄浦江上游水源涵养林完成529.5公顷;沿海防护林工程完成355公顷高水平、高标准“绿色屏障”的建设任务;在政策推动下,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经济林建设势头迅猛,新增经济林16293.7公顷。
崇明东滩和九段沙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已全面启动。《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也在积极筹建之中,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完成70%的工程量。
为进一步加强本市生态保护和建设,《上海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实施规划》、《上海城市森林规划》编制完成并已报市政府批准。在不断完善市级绿化规划同时,各区县的绿地系统规划也在同步进行,以政府法规的手段把土地控制起来,为城市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土地储备。
同时,绿化行业“管养分开”取得实质性进展,全行业4200余名职工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绿化建设市场招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全部纳入招标范围,全市公共绿地养护招投标率达到80%。创新融资机制,在外环线400米绿带一期建设中,探索“租地备苗”的新路。组织了“百万市民百万树”大型义务植树活动。
土壤环境状况和农业污染治理
2003年,本市开展了“菜篮子”产地环境现状调查。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本市95%的农田土壤达到国家标准。
郊区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作,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种植业产值比上年下降1.5%,畜牧业产值下降6%,渔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5.8%,苗木、果树等经济林发展加快。
至年末,全市注册品牌的农产品118个,有55家企业的107个农产品通过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建成739家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示范单位和11个无公害农产品安全基地。
外环线以内关闭了33家畜禽场;完成了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内6个区的178个畜禽场关闭、搬迁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工建设了4个有机肥加工利用中心项目。
虹桥、浦东等机场周围15公里,崇明军用机场周围10公里,沪宁、沪杭、沪嘉高速公路、浦东远东大道两侧各2公里,沪宁、沪杭和沪石铁路沿线两侧各2公里范围内,以及国道、外环线和市级主要道路两侧各1公里范围作为秸秆禁烧重点区域,涉及10个区县的69个乡镇,674个村和5个农场。基本上杜绝了秸秆焚烧现象。
海洋环境状况
2003年,上海海域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上海外海、近海尚属清洁海域;近岸局部海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为保护和修复长江口、杭州湾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本市开展了《上海市碧海行动计划》、《上海近海海洋生态建设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加强区域合作,与江、浙两省共同制定《长三角近岸海域海洋生态建设行动计划》。
船舶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上海海事局等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进出上海港船舶污染物申报、接收、处理制度化管理,全年共接收处理油污水29.5万吨,A类散装化学品洗脱水近400吨;强化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上海海事局共对3143艘次中外籍船舶实施污染检查,查处违章船舶277艘;强化应急管理制度和体系,在市政府和交通部正确领导下,上海海事局会同市相关部门成功处置了8.5黄浦江特大油污染事故,将污染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依法治港进程加快,《上海港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管理办法》修改全面启动;上海市港口管理局的成立和港口法的正式实施,使上海港区污染防治从法制、体制上进一步得到了保证。
按照《上海市赤潮防治工作预案》的要求,加大了长江口海域赤潮监视监测力度,加强了水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海产贝类的赤潮毒素检测力度。全年共进行了5次市场采样,对10个水产品市场上18种贝类67份样品进行了赤潮毒素检测。
辐射环境状况
2003年,本市环境介质中的各种放射性核素含量未见异常变化。贯穿辐射剂量率处于本底水平。工频电场、工频磁场(50—800Hz)和综合电场(0.1—40000MHz)强度基本处于环境背景水平。
根据200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市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市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规划》和本市环境保护总体目标的要求,编制完成了《上海市辐射环境保护二○○三—二○○五年工作纲要》。
根据《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办法》,辐射环境监理部门对351个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进行了验收监测和发证工作,对超标的基站,建设单位进行了整改。
加强放射性废物收贮工作,共完成40家单位的废物、废液的收贮。其中废物4200公斤,废液120升,放射源330只,基本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强废放射源长期未收贮的问题。
环境法制建设
(一)环境立法
加强环境立法是环境执法的根本保证。2003年,本市进一步加大了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力度,出台了《上海市饮食业环境污染管理办法》、《上海市排污费征收管理办法》等2个地方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完成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上海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立法调研工作;开展了《上海市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立法调研。
进一步加大环保标准建设力度,开展了生物制药、化工和半导体三个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研究,以及《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修订。
(二)环境监测和执法 2003年,本市环境监测部门对地表水、空气、噪声、生物和放射性等环境要素进行了监测,共获监测数据201.91万个。紧紧围绕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开展了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环境效果评估监测。加大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太湖流域省界断面的监测力度,并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黄浦江上游及主要入境来水断面和太湖流域省界断面进行了挥发性、半挥发性微量有机物监测。围绕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对苏州河市区断面依照不同的潮位开展每周一次的水质采样分析,同时进行了生物群落学监测。参与了国家近海网、长江网、太湖网的水质监测。
环境执法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2003年,全市共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56731人次,监察污染源单位46545户次。对35707台(套)污染治理设施进行了检查,正常运转率为96.26%。特别是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环保行动和防治非典专项环境监察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308起,对200多家污染严重的企业作出了关闭、取缔、停产或限期治理的决定,处罚金额为1949.88万元。首次在媒体上公布了1045家违法企业名单,并对21家不法排污企业进行了集中曝光。
(三)人大意见和政协提案办理
2003年“两会”期间,全市环保系统共收到人大代表书面意见107件,政协委员提案92件。其中,市环保局共收到市人大代表书面意见20件(主办件6件,合办件1件,会办件13件),市政协委员提案21件(主办件9件,合办件3件,会办件9件)。主要涉及长兴岛生态保护、长江口水源地保护、危险废弃物处置、电子垃圾回收利用以及加强彩扩废液回收处置的立法等方面。各项书面意见、提案均按时保质完成,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
(四)市民投诉受理
2003年,全市环保系统共受理环境污染投诉76365件,其中,来信5230件/25275人次,已经办结5110件,办结率为97.7%;来电70223件,已经办结69380件,办结率为98.8%;来访912批/1396人次,已经办结880批,办结率为96.5%。 在全市环保系统受理的76365件来信、来访、来电中,环境污染投诉为40344件,其中反映水污染投诉4185件,大气污染投诉13032件,噪声污染投诉17987件,固废污染投诉274件,辐射污染投诉1012件,油烟气污染投诉1687件,综合性环境问题投诉2167件。分别占环境污染投诉总量的10.4%、32.3%、44.6%、0.6%、2.5%、4.2%和5.4%。
(五)排污收费制度改革
排污收费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经济手段。2003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对排污费征收体制、标准、资金使用、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新颁布的《条例》与原有相关法规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将原来的超标收费改为排污即收费和超标收费并行;明确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个体工商户将成为排污费的征收对象;规定了排污费的具体用途,即:重点污染源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环境宣传教育
(一)“6·5”世界环境日宣传
200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二十亿生命之所系”。韩正市长发表了“6·5”世界环境日电视讲话。本市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宣传上海环保三十年的历程,发表了对上海水环境的忧患报道,加强了警示教育,发布了“珍爱环境、珍爱生命、防止非典”的公益广告。高校的绿色志愿者开展了普及绿色理念,弘扬绿色文明,倡导绿色生活的宣传活动。
(二)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
2003年,本市开展了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上海市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组委会确定宣传主题“为创建园林城市,共建绿色家园”。全市组织了两次新闻记者集中采访报道活动。评选了2002—2003中华环保世纪行(上海)宣传活动好新闻和上海市十大环境新闻。
全市广泛开展了绿色创建活动,创建绿色小区176个、绿色工厂15家、绿色医院8家、绿色饭店5家、绿色宾馆3家、绿色商厦(店)9家、绿色机关3家。还开展了首届“上海米其林绿色家园”评选活动,有13个小区获此荣誉称号。
(三)环境网站建设
上海环境网站的英文版于2003年“6·5”世界环境日正式向外推出。针对国际人士最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英文网站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和设计。它包括历年上海环境状况公报、大气质量日报、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介绍、环保机构和职能介绍、环境法律法规,并及时更新环境新闻。英文网站的推出将使更多的国外友人了解上海的环境状况、上海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以及今后的工作方向,从而吸引各方面的资金和技术参与上海的环境建设。
上海环境热线全年首页访问人次达402万。首页完成了改版,新增了“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百佳工程”等栏目。全年发布新闻24000余条。搭建公众参与平台,通过网络发布了《中环线(浦西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网上调查》,有19678人次访问,获得调查结果66份。
(四)学校环境教育
2003年,通过对校长和教导主任进行集中培训等方式,使本市原有的270所区、县级绿色学校(其中50所市级绿色学校、9所“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在上海市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的指导下,“第四届壳牌美境行动”、“庄臣杯青少年绿色生活行动”、“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奖比赛”、“拜耳青年环境特使评选”、“全国大学生气候变化公益广告设计比赛”等活动在青少年中蓬勃开展。
“上海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在崇明县竖新镇前卫村正式挂牌成立。
环保科技与产业发展
(一)环保科技 2003年,本市进一步加大环保科研的投入力度,开展环保科研项目386项。“苏州河水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863”项目“上海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围绕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为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都市交通噪声控制”和“城市清洁能源体系”等重大项目,为改善上海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技术保障。
在“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工作中已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如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活性艳蓝集成化清洁生产工艺”已完成中试,进入投产阶段;“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与综合利用”已进行污泥重金属稳定、生物强化、消毒脱臭组合工艺与土地利用等研究,建立了中试研究基地;“废弃混凝土再生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中已完成再生混凝土刚性路面示范工程设计与施工;“上海报废汽车处置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中已初步建立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回收管理体系,已建立一个报废汽车拆解示范企业并完成相应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示范研究。“机动车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研究”为本市提前实施欧Ⅱ标准提供了依据;“影响能见度主要因素与控制管理对策研究”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气环境改善进行了论证;“黄浦江上游区域发展规划与水源保护协调发展体系研究”为“一城九镇”环境规划奠定了基础;“苏州河生态恢复阶段目标及其监测体系研究”为苏州河下一阶段综合整治方案的制定做了准备。
(二)产业发展
2003年,环保产业以简政放权、业务指导、服务企业为原则,进一步推进政府部门管理职能转变。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评审、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己完成向社会中介机构转移。
上海5家企业的5项环保产品通过国家环保产品认定。有12家企业的17项环保认定产品通过国家环保产品复审。2项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在沪通过验收。9家单位获得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环境工程设计资质证书。11家单位获得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证书。
(三)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认证
2003年,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继金桥开发区后本市第二家“ISO14000国家示范区”;上海青浦工业园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了ISO14001区域认证。
为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本市环境管理与国际接轨,继上海市环保局通过ISO14001认证后,闵行区环保局、普陀区环保局等也相继开展了ISO14001贯标工作。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 国际交流
2003年,本市共接待环保涉外来访54批,共计283人次。来访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有美国、德国、日本、印度、香港、丹麦、英国、法国、埃及、意大利、荷兰、古巴、比利时、西班牙、韩国、巴西、加拿大、世界银行、联合国组织等。
本市派出多批环境代表团前往友好城市进行环境保护学习和交流,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日本横滨市和俄罗斯莫斯科市等。并与这些城市就环境保护领域如何加强合作进行了探讨。
本市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环保学术研讨会,“上海-哥德堡友好城市环境论坛”于2003年10月28日在沪召开,中外环保企业就空气污染防治、废物循环利用、水处理设备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交流。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论坛”上,市环保局作了题为“世博会与上海环境保护”的专题发言。英国驻沪总领馆和上海市环保局联合举办了中英环保技术研讨,就环境管理体系咨询认证、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和设备等领域进行了交流。
经德国工商会推荐,德国大学生志愿者来沪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交流活动。他们帮助更新了上海环境热线网站的英文版,参与中小学环境教育活动,并协助国际项目的申请。
(二)国际合作 2003年,本市开展了一批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项目。由美国贸易发展署(TDA)资助开展的“上海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项目”已于2003年9月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上海-意大利清洁能源项目已于2003年初正式启动。项目工作组前往意大利就清洁柴油的生产、使用和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调研。目前,已完成了项目所需的厂房、管道、电力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改建,以及意大利设备的进口、安装和调试工作。
针对中国即将批准加入《关于持久性有机物(英文简称“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就POPs履约展开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在2002年完成的《上海市有机污染物污染控制示范工程框架研究》的基础上,2003年初在德国专家的参与下启动了《上海地区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控制标准、法规要求和上海市PCBs污染水平及最适宜处置技术研究》。
区县环境保护
2003年,各区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以实施第二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在创建国家或市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成立了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协调推进委员会,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共有任务81项,总投资47.07亿元,目前已启动77项,完成4项。大气治理方面,完成了122台(眼)燃煤锅炉改造,建成“基本无燃煤区”和“无燃煤区”33.32平方公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完成了张江高科技园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创建国家卫生城区通过了检查验收。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正式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徐汇区
徐汇区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36项节点目标已基本完成。建成了龙华、漕河泾2个“基本无燃煤街道”;建成首个既具有河道曝气功能,又有景观效果的喷泉式河道景观曝气设备;加大新型降噪路面推广力度,结合市政道路的改建,在13条道路中的6条铺设了降噪路面;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全区覆盖率达82.53%;原计划建成1座“三合一”生活垃圾中转压缩站,实际建成3座。2003年4月,徐汇区被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区”。
长宁区
长宁区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2003年,新建延虹、周桥公园、外环林带等大型公共绿地28.79公顷,全区绿化覆盖率已达29%;全部9个街道建成基本无燃煤街道,其中3个建成无燃煤街道;对7个社区的近千家餐饮企业的油烟、噪声污染进行了专项综合整治;着手建设10街、10景市容景观道路和景点;创建环保绿色小区和单位67个,新建绿色学校7所;程桥街道建成全市首家生态型社区试点示范单位。在前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开展了上海市扬尘控制示范区创建工作。
普陀区
普陀区在河道整治方面,建成了梦清园一期等苏州河景观岸线1442米,对桃浦河等8条共计17384米中小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加快了绿化建设步伐,全年超常规建设公共绿地61.06公顷,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建成区绿地500米服务半径目标。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展餐厨垃圾的处置利用和“白色污染”的回收利用的实践。全区新创建“绿色学校”2所,其中国家级1所,市级1所;区级“环保绿色小区”11个,市级2个。普陀区环保局通过了ISO14000认证审核。
闸北区
闸北区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涵盖了水、大气、固废、绿化、重点区域环境整治等领域,共6大类115项任务,目前已完成9项,其余106项也已全部启动。为促进都市型工业园区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开展创建“绿色都市型工业示范园区”的活动。全年完成20台(51.5蒸吨)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工作,燃煤量年削减9609.4吨,烟尘排放量年削减45.04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削减171.53吨,大气环境质量有显著改善。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绿色护考”、餐饮业专项整治等三项整治活动,取得实效。开展创建百佳绿色家庭活动,105户家庭被评为首批区绿色家庭。
虹口区
虹口区结合虹口港水系整治,新建、改建九龙路防汛墙1350米,打捞虹口港水系漂浮物近1000吨,新建绿地13.41公顷。以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广告标志、灯光景观为内容的综合性建设整治工程--百路优化工程全面展开,完成百路优化工程涉及24条道路(路段),总长约14700米,道路面积约329441平方米,对涉及道路从平面到立面,开展全方位综合整治和改造,破墙透绿并添设景观灯光、彩色道板、盲道和园林景观。
杨浦区
杨浦区结合城区结构调整,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同时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奠定了环境基础。积极参与综合决策,发挥“环保参谋”作用,集中区内的环保专家配合杨浦区“四个重点”区域建设开展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完成了《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南片)规划实施中的环境保护对策》、《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水景观环境规划初步设想》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着手编制《杨浦“知识创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区委、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环境依据。
黄浦区
黄浦区积极开展“无燃煤区”创建工作。区内650户餐饮1163台(眼)燃煤炉灶以及23个集贸市场内的燃煤摊点都实现了清洁能源替代。所有交通干线和景观道路两侧无燃煤流动摊点,无散煤及煤制品加工点和销售点。区域内民用燃气普及率达到100%,有效地降低了城区降尘量和总悬浮微粒(TSP)浓度。全区降尘量为7.75吨/月·平方公里,TSP年日平均值为0.207毫克/标立方米,均优于上年水平。
卢湾区
卢湾区积极开展创建淮海中路环保模范商业街的工作。编制了《卢湾区创建环保模范商业街的工作手册》、《绿色消费指南》、《绿色生活手册》等资料,制订了绿色商厦、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宾馆的考核验收标准。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举办了“绿色商品绿色理念展示周”、“推广绿色食品,营造绿色健康生活”研讨会和“绿色食品推介会”等活动。目前全商业街范围共有51种182个规格的绿色食品,9大品牌的绿色服装。以淮海中路为窗口,绿色产业链开始形成并产生辐射效应。
静安区
静安区的静安寺街道建成“无燃煤街道”,全区 “无燃煤街道”面积覆盖率已达到80%。开展了饮食业油烟气整治的试点。整治空调外机786台。创建绿色单位20家,市级绿色家园1家。开展了医院、旅游饭店和建筑工地防治非典的三项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举办了以“珍爱环境,防止非典,提升双高区生活品质”为主题的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暨环保全彩显示屏开通仪式。全年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2件,罚款274500元。
金山区
2003年金山区开展河道整治,实施截污工程;加强对工业企业及禽畜牧场监督管理;龙泉港出海闸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运行;排海工程年内实现了主管道贯通。在大气环境治理上,完成了漕泾、石化地区大气污染因子调查工作。全年受理信访350件,办结率100%。完成区人大政协提案13件,解决了金洋漂染厂搬迁,金山化工厂甲醇装置停产等污染问题,石化卫六路至卫九路环境综合整治拉开序幕。
闵行区
闵行区第二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局良好,全面启动了7大领域23大类的51项工程任务,开工率达86.4%。其中苏州河污水截流扫尾工程、闵行二水厂污泥无害化处置一期工程、撤除苏州河上游3个生活垃圾堆场、建设经济林352公顷、建成环境空气质量和交通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等6项工程已完成。全区建成绿色小区43个、环境优美村9个、绿色学校13个、环保信得过企业10个,70个组织通过了ISO14000认证,2个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莘庄镇和七宝镇积极争创国家环境优美镇。
嘉定区
嘉定区以制订和实施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启动和完成环境建设项目60个,全面实现节点目标。开展了国际赛车场周边地区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整治范围达15.7平方公里,整治43条河流,关闭搬迁14家排污工业企业,清理关闭16家禽畜牧场,搬迁近400户居民,拆除一批烟囱和危棚简屋。江桥垃圾焚烧处理厂正式投产使用,安亭污水处理厂进入调试阶段。全年环境保护投入约9亿元。
宝山区
宝山区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专项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在区域内环境管理的盲区主动开展拉网式检查。连续行动近2个月,共出动800多人次,发现不同程度的违法企业1616家、关停28家、限期治理了19家。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展中心镇、工业园区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的编制工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开展部分建设项目中试行告知和承诺的行政许可制度,大大简化了审批手续。吴淞工业区综合整治,建成一期集中供热网,拔除燃煤锅炉52台。
松江区
松江区全面开展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涵养林带的建设。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松江段涵养林带(泖港地区)工程西起斜塘、圆泄泾、黄桥港交汇处,东至米市渡、塘口,总长约10公里,建设面积2366亩,总投资2563.2万元,其中沿江100米核心带设计建设为自然生态林,共计1160亩。100米-200米范围缓冲带设计建设为生态景观林,共计1206亩,于2003年6月底竣工。五厍南山岛的1500亩涵养林业已完成建设,投资约750万元。叶榭段涵养林建设已启动,计划造林2000亩,总投资1500万元。
青浦区
青浦区环境建设力度有了明显加大,开工建设了朱家角污水处理厂、青浦第二污水处理厂和徐泾污水处理厂。加快了黄浦江上游水源涵养林和大型生态片林及经济林建设,植树造林670多公顷。朱家角古镇投资9800万元,建设了34公顷集观光、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生态绿地;建成沪青平高速公路绿带和318国道绿带。对河道全面疏浚整治,共疏浚整治区管河道两条,疏浚整治12个镇中小河道226条,长度为169.33公里。开展了清洁能源替代和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完成了对7家单位的清洁能源替代和47家企事业单位的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工作。
南汇区
南汇区相继创建了15个农村生态示范村,15个城镇绿色小区,10个烟尘控制区,2个基本无燃煤区,20个环保信得过单位。污染源监督与执法的力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取得了切实的效果。完成环境监测1545厂次,获取数据50309个,同比增长55%;全年检查污染物处理设施1053台(套),设施正常运转率为91%;执法创历史新高,全年作出行政处罚案件126起,处罚金额130万元,比上年增长73%。以大治河水源保护为重点,开展水污染源整治和污水纳管工作。
奉贤区
全面启动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共投入资金23646.1万元,推进34个子项目的实施。认真贯彻“环评法”,推进小城镇和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奉城中心镇、庄行镇规划环评已完成大纲评审,奉贤现代农业园区、上海化工区奉贤分区的规划环评和奉城化工小区的回顾性评价全面完成。加大执法力度,以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为重点,狠抓专项整治,采取“联合执法、上下联动”、“部门督查、镇场负责”等方法,对其中9户违法事实清楚、群众反映强烈的小钢铁、小化工、小塑料等不法排污企业立案处理,依法给予停产停业、查封、停产整改等处罚。
崇明县
崇明县围绕生态岛建设,继续把植树造林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在全县各级组织和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超额完成了预定的各项工作目标,林业总产值实现2.3亿元,比上年增加23%。全县新增果林面积27120亩,速生林面积5360亩,生态林面积6890亩,森林覆盖率达16.8%,较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同时新增苗木基地面积1045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