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保护穿山甲?
发布日期:[2017-04-20]
[ 字体:  ] [分享: ]

    穿山甲是鳞甲目(Pholidota)下仅有的一科,即穿山甲科(Manidae)。鳞甲目最早的化石被发现于欧洲,生活年代大约为始新世中期到更新世。这种被称为“始穿山甲”的动物只有头部和躯干被鳞甲覆盖。随后,穿山甲开始向亚洲和非洲扩散,而欧洲本地的类群则消亡了。

 

  穿山甲(拉丁学名:Manis

  ●古老的哺乳动物。从7000万年前的食肉目动物进化而来。

  ●身覆鳞甲,以蚂蚁和白蚁为食。

  ●喜欢生活于亚高山及丘陵地带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灌草丛。

  ●遇敌时,蜷缩成球状。鳞片就是它们的铠甲。

  ●繁殖能力低下,一般一胎一仔,每年一胎。

 

最高级别保护禁止国际贸易

  1990年之前,我国是野生动物的主要出口国,进口量很小。1990年之后,进口量直线上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资源进口国之一,每年对穿山甲的需求量保持在200万只左右,国际走私因此猖獗。

  根据国际野生动物贸易研究组织的报告,2007~2016年,我国共查获209起穿山甲走私案件,其中活体2405只,死体11419只。

  自1994年起,所有种类的穿山甲都被列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ETS)附录II中,这意味着可以在管制下进行国际贸易。由于穿山甲数量的锐减、种群数量的下降,201610月初,CIETS缔约国大会通过“所有八种穿山甲物种提升至附录I”的提案,这意味着,全球穿山甲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禁止一切国际贸易。

 

大补无功效治病无奇效

  由于穿山甲善于打洞,古人便借着“象形”的思维方式,认为穿山甲有“打通”的效力,因此遇到诸如痈疽疮肿、月经停闭、乳汁不通等需要“通”的疾病,穿山甲就不幸成为药方上的一员。直到今日,还有不少人认为穿山甲有“下奶”的能力,生完孩子后要炖穿山甲汤来吃,或搞些穿山甲的鳞片磨粉服用。

  而在一些地区,由于迷信食用野生动物能够“大补”,甚至单单只是为了炫耀身份而“越濒危越吃”,这些都使得穿山甲们成为了餐桌上的常客。穿山甲的鳞甲只是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主要成分是β-角蛋白,和毛发、指甲等成分没有本质区别。根据测定,穿山甲鳞片中各氨基酸组成和猪蹄甲并无显著差异。很多应用穿山甲的方剂中需要将穿山甲鳞片煅烧为灰服用,这样操作甚至将氨基酸都完全破坏,只剩下灰分。

  此外,如同毛发一样,穿山甲的鳞片也会累积砷、铜等有毒元素,服用煅烧的穿山甲甲片,和服用碳和重金属构成的混合物无异。因此说,穿山甲制品的功效,只是古人们朴素的观察联想而来。

  不过,联想也并非国人的专利,在非洲一些地区,当地人也用穿山甲鳞片入药,只不过他们认为鳞片能够治疗的是风湿、性病,乃至盗窃癖。

  

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

   穿山甲以白蚁为食,是无可争议的森林卫士。作为世界性五大害虫之一,白蚁危害多种林木、水利堤坝、房屋建筑,而穿山甲的胃能装500克左右的白蚁。一只3公斤左右的穿山甲,一次就能够食用300400克的白蚁。一片面积在250亩至450亩的森林,只要有一只穿山甲,就可以免遭白蚁的破坏,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控制白蚁种群数量的重要一环。

目前,我国的森林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人工纯化林,比起天然林,白蚁更容易泛滥,因此也更需要穿山甲的保护。否则,人们只能依靠有毒农药来消灭白蚁,而这些农药可能会有残留,附着在家具、建材、桌椅等处,对人类健康产生安全威胁。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