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
发布日期:[2020-08-17]
[ 字体:  ] [分享: ]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这是依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部署,由生态环境部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基础上,修订形成的新版本。

 

此次发布是为了引导公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普及现阶段公民应具备的生态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知识、行为和技能,动员公众力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身体健康,共建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

 

新发布的《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全文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囊括了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领域的7条基本理念、13条基本知识和10条基本行为和技能;第二部分则是对第一部分进行的详细释义。

 

全文不仅涉及大气、水、土壤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也囊括了海洋环境、气候变化、垃圾分类、生物多样性、核辐射、有毒物质、噪声污染等与健康的关系。行文通俗精炼,科普性强,贴近生活。现节选如下:

 

一、 基本理念

1.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影响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

4.环境与健康安全不存在“ 零风险”。

5.防范环境健康风险要以预防为主。

6.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减少环境污染、 降低健康风险。

7.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健康人人有责。

 

二、 基本知识

8.暴露是环境健康风险的决定因素。

9.不同人群对环境危害因素的敏感性不同。

10.空气污染会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

11.清洁水环境和安全饮用水是维护公众健康的基础。

12.土壤污染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

13.海洋污染危及海产品安全,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14.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有利于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5.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健康风险。

16.辐射无处不在,但不必谈“ 核” 色变。

17.合理分类和处置生活垃圾,既保护环境也利于健康。

18.保持生活环境的卫生可减少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19.工作和生活中不当使用或处置有毒有害物质会带来潜在健

20.噪声污染干扰正常生活,影响身体健康。

 

三、 基本行为和技能

21.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减少污染产生。

22.选择低碳出行,践行绿色消费。

23.掌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24.保护野生动植物,革除交易、滥食野生动物陋习。

25.主动了解生态环境信息和法律法规标准,学习环境健康风险防范知识。

26.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及生态环境保护警告标志,保护自身健康和安全。

27.根据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和个人、居家情况,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28.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并可能危害健康时,按照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应对。

29.通过“ 12369”举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影响公众健康的违法行为。

30.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维护公共环境权利和个人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