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正: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民城市 奋力绘就美丽中国的上海画卷
发布日期:[2023-04-27]
[ 字体:  ] [分享: ]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民城市的重要内涵。上海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次提出地,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上海。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上海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为深化新时代人民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现代化美丽上海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

一是要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深刻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上海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中国特色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新征程上,上海要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生动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二是要从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维度,深刻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上海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上海的奋斗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竞争力和软实力。上海作为一个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环境容量有限的超大城市,要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强化系统观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中来谋划,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绿色成为现代化美丽上海的鲜明底色。

三是要从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态度,深刻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上海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更加显现。我们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牢记使命嘱托,探索具有上海特点的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满怀深情、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五年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先后五次亲临上海考察指导工作、出席重大活动、作出重要指示、交办重大任务。这些年,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更加美丽、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

第一,筑牢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石,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新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上海紧紧围绕“四个结构调整”,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聚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四个论英雄”,即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做好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加法”。初步形成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7年的30.8%提高到2022年的43%。另一方面,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严格把控产业项目准入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吴淞、桃浦等老工业区整体转型升级,过去五年淘汰落后产能4300多项。

聚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基础上,控制煤炭消费,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市内市外并举,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坚持节约优先,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过去五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左右。

聚力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从2017年的666公里增加到831公里,保持全球城市第一。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全市累计达101.3万辆,位居全球城市第一,建成各类电动汽车充电桩69.7万个、换电站120座。大力推进港口集疏运的“公转铁”“公转水”,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53.9%。

聚力推进用地结构调整。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重中之重是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打造五个新城,避免“摊大饼”的发展方式,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推动土地高质量利用,牢牢守住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天花板不突破,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累计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约100平方公里。

第二,厚植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本价值,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得到新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00年以来,上海滚动实施了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们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努力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在国家考核中连续三年保持优秀,其中2020年度考核排名全国第一。完成新一轮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淘汰国三柴油车8.4万辆,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25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75.8%提高到87.1%。建成白龙港污水厂提标改造、泰和污水厂等重大工程,深入开展雨污混接整治、泵站放江整治,如期消除劣V类水体,全市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比例从2017年的23.2%提高到2022年的95.6%。完成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重点区域土壤修复治理。

加快打造更多绿色生态空间。坚持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营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一江一河一带”,推动黄浦江45公里、苏州河42公里岸线贯通开放、品质不断提升,北外滩世界会客厅、苏州河华东政法大学滨水区域等一批新景观相继建成,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今天的“生活秀带”“发展绣带”;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全市公园从2017年的243座增加到2022年的670座。加快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滚动实施生态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筑牢水、土、林、气、滩生态基础,厚植生态优势,初步形成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框架。

着力推动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坚持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深入推进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建成老港湿垃圾二期等一批末端处置设施,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全市居住区、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均达到95%以上。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集中处置能力达到3.5万吨/日,超过全市每天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

第三,强化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上海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环境治理模式创新。
坚持党的领导、共建共治。加强党对环境治理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畅通“12345”市民热线等民意表达渠道,发挥民间河长湖长“哨点”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坚持区域一体、协同治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不断探索长三角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在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推动成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形成全方位的长三角生态环保协作机制。跨区域编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规划,持续推进以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为核心的制度创新,聚焦跨界河湖“一河一策”综合治理、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等重点领域开展环境协同防治。积极参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

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紧紧围绕深化环保“放管服”改革,推动环境治理放得开、管得严、服务优。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开展排污许可与环评制度两证衔接试点,在52个产业园区联动实施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拓展生态环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更多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在沪上线运行,到去年底,碳排放配额累计交易量2.3亿吨、成交额104.75亿元。

三、把握时代要求,在新征程上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上海

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提出重点任务举措。上海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实践,努力绘就美丽中国的上海画卷。

一是以新模式引领新实践,着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把系统观念贯穿于“双碳”工作全过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聚焦“四大重点领域、两大关键支撑”,打好“双碳”攻坚战、持久战。

“四大重点领域”,就是持续深化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节能降碳。产业领域,着力构建“2+(3+6)+(4+5)”的产业体系,也就是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转型两大转型,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培育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四大新赛道产业,以及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能源领域,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规划建设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外电入沪等重大项目,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持续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交通运输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建筑领域,大力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建设超低能耗建筑,实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在建筑设计、建造、使用的全生命周期最大限度地节能降碳。

“两大关键支撑”,就是强化“双碳”工作的科技创新和绿色金融支撑。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太阳能、氢能、储能、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打造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建设、产品创新,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二是以高标准推动新实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启动实施新一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强臭氧和PM2.5协同治理,持续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加大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管控力度,有效遏制臭氧浓度增长趋势。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推进白龙港三期等三座污水厂、合流污水一期复线等三条连通线,以及一批雨水调蓄设施建设,补齐污水治理能力短板。加快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吴淞江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面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进一步畅通水系、提升水质。

三是以新名片展示新实践,着力打造公园城市。公园城市不是简单地在城市中建设公园,而是要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上海建设公园城市,主要聚焦三个方面:增加数量,坚持大、中、小公园并举,建设城市公园、口袋公园、乡村公园,到2025年,全市各类公园增加到1000座以上,到2035年力争建成公园2000座。提高质量,重点是加快建设“一江一河一带”高品质生态空间,推进黄浦江两岸贯通南拓北延,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一大环+五小环”,在外环绿带及周边区域“环上”、“环内”和“环外”建设大型公园和生态林,围绕五个新城规划建设5个环新城生态公园带。优化存量,推进公园拆墙透绿,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对外开放,让公园和绿地更好为民所享。

四是以广参与支撑新实践,着力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深化区域联保共治。深入落实长三角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推进跨界环境污染共治、环境基础设施共建、自然生态系统共保等重点任务,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形成更多有显示度的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成果。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落到实处。深化社会共建共治。推进园区、企业、街镇、社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试点示范,落实好政府、企业、公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引导市民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用好随申拍、“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渠道,强化市民监督、社会监督,形成“永不落幕的环保大督察”“永不停歇的环保大整改”,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