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于11月30日在阿联酋迪拜开幕。上海市作为直辖市代表参加本次大会,于12月6日在中国角举办主题为“以碳市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上海实践”的边会活动。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联合主办,百余名中外嘉宾共聚一堂,共话碳市场、绿色金融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传递绿色低碳理念、绘就“美丽上海”。
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孙桢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发展全国碳市场是以市场机制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大制度创新,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按照国家部署,上海牵头承担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和运维的重要职责。全国碳市场运行两年以来,有效发挥了市场机制对降低温室其他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副司长Mette Quinn在致辞中提到,自欧盟碳市场2005年启动到2022年间,欧盟GDP增长了23.8%,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37%,到2030年将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55%并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离不开基于总量控制的碳市场,未来欧盟碳市场将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在已经纳入的工业行业基础上,将纳入水运、建筑、道路交通,所有配额都将以拍卖形式发放,并将拍卖收入设立气候基金,支持低碳创新。同时,Mette Quinn女士充分肯定了上海碳市场取得的一系列成效,包括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推动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未来中国和欧盟在碳市场领域要继续加强合作和经验借鉴。
在主旨发言环节,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重点介绍了全国碳市场的四大特点,包括参与企业控排责任逐步压实、实现了行业整体减排成本的降低、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排放有成本,减排有收益”的社会意识。上海是中国较早探索运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也是中国唯一实现连续十年100%履约的试点地区。区域碳市场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未来中国将逐步形成多层次碳市场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唐家富指出,上海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注重激发企业和市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在应用碳市场和碳普惠两个政策工具方面开展体系性和创新性的探索。碳市场重在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低碳转型,碳普惠机制则主要引导中小企业和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上海绿色低碳发展。
亚洲开发银行前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指出,气候金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核心要素,并分享了多边发展银行在气候金融方面的实践,为上海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提供经验借鉴。上海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优势,制定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开发适用性较强的气候投融资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气候投融资项目,完善促进气候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支撑政策,确保气候投融资服务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同时,要积极对接国际金融市场,引导国际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逐步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气候金融中心。
上海交易集团副总裁牛韧指出,上海碳市场率先发布中国首个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率先建立完整的企业碳排放核算及核查管理体系,率先纳入航空企业、全球最先纳入水运企业。从交易、融资、支持等多方面共同发力,持续落地了碳基金、碳信托、碳质押、碳远期、碳保险、碳指数及ETF指数等十余种中国首单碳金融产品创新,从标准体系建立,平台、项目库和资金库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浦东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有效促进上海实体经济发展向绿色转型。未来,上海将持续深化碳市场,继续推动碳金融创新,提升上海市浦东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影响力,为全球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上海样本”。
最后,围绕“以碳市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上海实践”,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主任柴麒敏,美国环保协会碳市场和私营部门脱碳助理副总裁Pedro Martins Barata,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蒋长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保管理部绿色低碳室副经理王之茵,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首席气候变化顾问Andrea Bassett展开圆桌讨论。国际、国内专家从各自的专业领域角度,围绕气候投融资运作机制、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低碳发展、碳排放数据质量、实体企业低碳转型和碳资产管理等内容展开深入讨论,共同为上海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上海边会还特别制作了“共话上海碳市场”采访外宣视频,已于12月4日、5日投放到海外电视台(中阿卫视)和YouTube频道(China Content Center、Wave Media)在黄金时间段进行播放宣传,并将在12月9日-10日继续在泛非电视台、南方电视台等渠道播出。本次海外传播重点聚焦中东地区,也包括了拉美、非洲、部分北美、欧洲、东南亚地区的观众,向世界广泛传播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上海范例”,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上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