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市环科院工作团队为崇明滩涂盐碱地土壤改良和农业种植提供技术帮助
发布日期:[2021-08-30]
[ 字体:  ] [分享: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环科院充分发挥环保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着力为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环境问题提供科研支撑。近日,由市环科院应用生态研究所、环境健康与农村环保研究所党员技术骨干组成的工作团队奔赴崇明岛,为当地滩涂盐碱地土壤改良、农林复合生态保育,以及当地群众、农业公司的作物、苗木种植提供技术帮助。

微信图片_20210902134501.jpg

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是我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重要的滨海盐渍土分布区。土壤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同时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崇明岛土壤坏境质量总体较好,但东部和北部区域土壤盐碱化程度高,严重制约了生态岛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因此,针对围垦滩涂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当地群众和农业公司难以种植利用等问题,市环科院工作团队着手开展崇明岛土壤改良复合功能材料及技术研究、试点应用,科学指导滨海盐碱地改良,提高滩涂围垦区域土地及土壤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了摸清当地盐碱地土壤盐度梯度及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更好地支撑改良材料及技术研发,市环科院工作团队顶着高温酷暑、疾风骤雨,走遍了整个崇明东滩、北滩,筛选了围垦水田、林地、撂荒地等不同盐度梯度地块,建立了土壤跟踪观测点、地下水跟踪监测井、小型气象站等设施,开展了不同季节、不同气象条件的土壤、地下水盐度观测工作。今年7月中旬,高温晴热天气持续了近10日。市环科院工作团队顶着烈日炙烤,在没有任何遮荫条件的东滩滩涂现场工作,连续2天抽水、采样,完成采集土壤和地下水样品近80个。

微信图片_20210902134554.jpg

通过持续高强度的现场工作,市环科院工作团队获取了当地气象和地下水连续观测数据50余万个,土壤盐度、养分和生物监测数据近千个,初步掌握了崇明围垦滩涂土壤盐度梯度动态分布及变化,筛选了海芦笋、巨菌草等先锋土壤改良经济作物,提出了土壤深度破碎和稻壳、枯枝落叶等农林废弃物深翻联用的改良措施,指导当地群众、农业公司针对不同的滩涂土壤盐度状况选择因地制宜的农林复合种植模式及方法,为当地围垦滩涂资源的有效种植利用以及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农林复合生态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