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舆情周报2020年第3期(总第546期)
发布日期:[2020-01-19]
[ 字体:  ] [分享: ]

一、报道概述

113日至119日,与上海环保相关的新闻166篇次,转载923篇次。上海居民区垃圾分类达标率提高等环境新闻受关注度较高。

报道主题

直报数量

转载数量

正面报道

上海居民区垃圾分类达标率提高

27

109

上海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至7.8%

15

71

2019年上海空气质量“成绩单”出炉

8

37

围绕共抓长江大保护等加强合作

4

78

长三角首个“水事议事堂”探索联动治水

2

27

中性报道

两会垃圾分类相关报道

77

352

上海空气重度污染

24

215

这些年,金山“治水”大事记

2

10

金山区精心描绘乡村振兴“水景图”

2

6

多措并举,落实村级河长履职尽责

2

7

又有11片林地开放

1

5

政协委员绿色出行

1

4

减少碳足迹,你是“行动派”吗

1

2

(区级媒体报道情况见后)

 

二、主流媒体

(一)解放日报

环保相关报道8篇。

111510版记者 陈玺撼报道:《可回收物难“重生”,成本是道坎》。售价近百元的小羊肖恩环保袋,在家门口用10个塑料瓶就能换到。昨天,家住杨浦区富天苑的朱姗姗因为垃圾分类得到了实惠。更让她惊喜的是,工作人员说,这些环保袋都是小区以往收集到的塑料瓶“变”的。

211610/11版记者 报道:《金山区精心描绘乡村振兴“水景图”》。位于金山区漕泾镇的水库村,拥有大小河道33条,总长约23公里,最宽处达110米,村域水面率接近40%,是上海市水面覆盖率最高的一个村;村内主要河道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水标准。

311610/11版记者 报道:《长三角首个“水事议事堂”探索联动治水》。据悉,金山地处杭州湾北岸、黄浦江上游、杭嘉湖下游,与浙江省平湖、嘉善交界河道59条,共有72个交界河口,如今,沪浙在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同治水方面,尤其是边界区域水环境联防联治,突破了曾经存在的瓶颈和盲区。

411610版 专版报道:《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金山区全面消除729条劣V类水体》。2019年,金山区在2018年全面消除河道黑臭、消除357条劣V类河道的基础上,全面发力,启动了以战斗港水生态修复工程为引领的劣V类水体治理攻坚战。2019年,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完成372条段劣V类河道治理工作,至此2018年普查出的729条劣V类水体整治任务已提前一年全面完成。

511612版 记者陈玺撼报道:《上海实现干垃圾减量》。从“紧平衡”到“有弹性”,上海今年继续增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昨天透露,截至目前,上海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2.435万吨/日。2020年,上海将在此基础上,再新增3450/日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

611708版 记者杜晨薇报道:《有害垃圾量虽最小危害却最大》。市人大代表顾立军认为,市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已突破90%,但仍需“更上层楼。他提议由危害物处置能力更专业的市生态环境局作为主管单位,在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配合下,对不同类型有害垃圾的分类、运输、处置方式进行细化,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保护环境、造福万民的事。

711908版 记者陈玺撼报道:《上海今年力争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2019年上海有7590条段河道消除了劣V类,全市劣V类水体比例由2019年初的18%下降至7.8%。今年,上海将治理好这剩下的“7.8%”,力争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

811907版 记者王海燕、曹飞报道:《湿垃圾末端处置压力大 小区分布式设备需堪用》。为了弥补湿垃圾大型末端处置能力的不足,目前,上海各区都在积极推广分布式小型湿垃圾处理设备。市政协委员史吉平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不少地方湿垃圾处理设备耗电量大,运行成本高,处理过程产生异味,设备利用率低,甚至成了摆设。由于湿垃圾原料成份不一,生产出的有机物成份也不稳定,亟需制定相关质量标准。。

二)文汇报

环保相关报道3篇。

1115日第3版 记者周渊、张晓鸣报道:《保持生态优势为创新经济发展腾出容量》。昨天是上海两会第一天,有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话题热度已快速飙升。当天,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专门举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集体采访,多位政协委员现场分享了他们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思考深入、调研翔实的提案或建言。

2119日第4版 记者史博臻报道:《每家多分出半斤湿垃圾见证分类成效》。目前上海湿垃圾的日均分出量为9006吨,比未实施强制分类的去年6月足足多出2000多吨。按上海800万户家庭计算,平均每家每天多分出0.26千克湿垃圾。这个数字说明老百姓对垃圾分类普遍接受和认真执行,从自家厨房做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311911版记者 方陵生报道:《减少碳足迹,你是“行动派”吗》。春节长假将至,打算乘坐飞机去旅行吗?还请三思而后行。因为空中飞行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尽量减少乘飞机出行,将有助于减少碳足迹。

三)新民晚报

环保相关报道18篇。

1113A01版记者 金旻矣报道:《垃圾桶“瘦身”,咱得“斤斤计较”》。要源头减量,每种颜色的垃圾桶都得“斤斤计较”。在本报发起“垃圾减量36计”金点子征集活动的同时,连日来记者也兵分多路,前往学校小区、快递站点、超市卖场、菜场批发市场等垃圾产生“大户”调查,为垃圾减量找出路。

2113A03版 记者江跃中、方翔、潘高峰报道:《建议实现对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的全程监管》。“工业危险废物具有易燃、腐蚀和毒性等特点,如处置不当就会给环境安全和居民健康带来巨大危险。”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提交明天开幕的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一件集体提案中,建议实现对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的全程监管,逐步建立区、街镇、企业三级危险废物监管体系,争取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偷倒等违法违规行为。

3113A06/7版记者 金旻矣报道:《包装减量瓶颈在哪儿?》。“过度用材、过度包装、过度印刷、过度排放,是销售和流通环节中商品包装存在的四大问题。”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名誉会长庄英杰认为,唯有各部门抽丝剥茧、共同解决,才能有效破解包装减量难题。

4113A06/7版记者 金旻矣报道:《循环产业链如何打通?》。“玻金塑纸衣”,是上海很多老百姓熟记的一句口诀。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将这五大类物品收集起来,通过各种方式交给回收企业。回收的途径是否顺畅?低值可回收物没人要的怪圈如何打破?循环的产业链已否建立?

5113A06/7版记者 金旻矣 杨硕报道:《层层包装怎么“破”?》。要实现减量,每个垃圾桶都得“斤斤计较”。本报结合征集“垃圾减量36计”金点子活动,今天推出专题调查报告,深究每一种垃圾桶的“减量之路”。提问题、找对策、集民智、寻前路,惟愿留给子孙的不是垃圾围城,而是绿水青山。

6113A08/9版记者 金旻矣 张钰芸 钱文婷 任天宝 张炯强报道:《源头大户怎么“管”?》。在上海,哪些地方是产生湿垃圾的“大户”?这些场所的湿垃圾“减量”如何推动?多少农产品拥有“净身入沪”的资格?市民对“净菜”的接受度又是怎样?湿垃圾是否有就地消纳的良方……元旦前后,本报记者兵分多路,来到菜市场、超市、批发市场、蔬菜基地,进行了一番深入调查。

7113A06版 记者金旻矣、杨硕报道:《垃圾减量36计调查报告》。要实现减量,每个垃圾桶都得“斤斤计较”。新民晚报结合征集“垃圾减量36计”金点子活动,今天推出专题调查报告,深究每一种垃圾桶的“减量之路”。提问题、找对策、集民智、寻前路,惟愿留给子孙的不是垃圾围城,而是绿水青山。

8114A02版记者 报道:《围绕共抓长江大保护等加强合作》。三峡集团在推进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希望以此次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围绕共抓长江大保护、能源结构优化、功能性机构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

9114A06版 记者邵宁报道:《“垃圾问号”期待两会声音》。昨天,新民晚报用4个版的篇幅刊登了记者关于干湿垃圾的调查报告,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提出了垃圾减量的新难题:层层包装怎么破?包装减量瓶颈在哪儿?湿垃圾源头大户怎么“管”?今天,上海进入“两会时间”,这迫在眉睫的一个个“垃圾难题”,等待着代表委员和市民共同破解。

10114A07版 记者郭剑烽报道:《申陷霾伏 今日中重度污染》。申城又见“霾伏”,从前天到今天已是第三天持续空气污染,前天夜间甚至达到重度污染。虽然昨晚起降至轻度污染,但坏消息是,昨天下午3时起,本市已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因为受冷空气输送影响,今天空气污染预计又达中度至重度污染,至明天上午方能完全转好。

11116A08版 记者郭剑烽报道:《优良天数309天 污染日56天》。昨天,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对外公布了2019年空气质量“成绩单”。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 2.5)年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为309天,AQI优良率为84.7%

12116A03版记者 沈月明报道:《垃圾分类“神奇事”》。昨天下午浦东代表团的联组审议会上,至少有三位代表在发言中提到垃圾分类。金永红代表讲的事例赢得最多笑声。他的一个朋友,以前因为担心环境不好就不太想生孩子。

13116A08版 记者金旻矣报道:《可回收物日均回收六千吨以上》。今年,本市还将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比如,将完成15000个居住区可回收物服务点的质量提升;进一步完善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等分类收运车辆的装载、车况管理等。2020年,上海将实现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达到6000吨以上。

14116A08版记者 金旻矣报道:《又有11片林地开放》。本市又新增11片开放式林地,包括宝山区塘湾村、松江区石湖荡镇东夏村、青浦区练塘镇东庄村等。目前,上海沪郊竖牌开放式林地试点已达到19片。

15117A08版 记者江跃中、方翔、潘高峰报道:《建议青浦金山松江划为野生动物禁猎区》。为了制止猖獗的偷猎野生动物行为,周保春、刘惠莉等19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先将野生动物数量较多的青浦、金山、松江3个区划定为野生动物禁猎区。

16117A09版 记者罗水元报道:《上海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至7.8%》。外环西河野了,北庙泾活了,东七号河靓了……聚力打好碧水保卫战的上海,距离2020年“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劣V类水体比例已由2019年初的18%下降至7.8%

17117A10版记者 金旻矣报道:《塑料餐盒由干垃圾变身可回收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在上海的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被归为“干垃圾”。但其实,许多一次性餐盒是可以回收并循环再生利用的。记者今天获悉,近三个月来,共和新路街道4个小区的居民已渐渐习惯将外卖餐盒交给“回收箱”,餐盒平均减量回收率达到75%

18118A06版记者 叶薇报道:《让垃圾减量金点子变成金钥匙》。快递纸箱加胶带,外卖大盒套小盒,层层包装怎么“破”?包装减量瓶颈在哪儿?循环产业链如何打通?近日,由本报发起的“垃圾减量36计”金点子征集活动得到人大代表的热烈呼应。

(四)上海电视台(含东方卫视、看看新闻)

环保相关报道14篇。

1113日上海早晨记者刘金富、陈玮报道:《窨井冒污水 流入景观河》。家住喜泰路247弄的居民来电反映,他们小区旁边是春申港河道,近来河道旁有一个窨井不停的往外冒污水。污水不仅在路面上流淌,还通过雨污排水管道流入了河道内。原本清澈的河水中出现了一条浑浊的污染带。

2113日新闻坊记者史美龙、赵维杰报道:《冬天投放垃圾脏了手 这个小区可用热水洗一洗》。宝山古美路468弄小区在垃圾箱房旁设置了热水器,鼓励居民在冬天寒冷天气下,继续坚持垃圾分类和湿垃圾破袋投放。

3113日看看新闻报道:《上海启动重污染黄色预警 采取一系列响应措施》。

113日新闻坊 报道:《本市自下午3时起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

113日新闻报道 记者毛奕帆、夏祺报道:《上海:雾霾夹击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启动》。

113日午间30分 记者毛奕帆、夏祺报道:《上海:雾霾齐上阵 周三空气质量好转》。

截至今天(13日)14时,实时空气质量指数为130,轻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浓度为99微克/立方米。经本市生态环境、气象部门会商,预计13日夜间受本地累积影响,污染水平将逐步上升,达中度污染;14日凌晨至白天受冷空气输送影响,以中度污染为主,短时可达重度污染。市空气重污染应急工作组办公室决定,本市自11315时起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

4114日新闻坊记者杨嘉婕、刘祚伟报道:《拾荒堆物今清理 小区环境得改善》。家住徐汇区梅陇五村的陆女士反映,他们小区有一位老人,几十年来天天捡垃圾。自己家里堆不下了,就把捡来的垃圾继续堆放在邻居家门口,最后连公共走廊,小区绿化带也堆满了,对社区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近日,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和城管部门联合执法,终于将堆积如山的垃圾彻底清运,恢复了小区的优美环境。

5114日新闻透视记者洪焕铨、张俊等报道:《上海垃圾分类半年间(三)——大件垃圾能否更好回收利用?》。居民装修、搬家期间产生的废旧家具、建筑垃圾等,均不在日常垃圾四分类中。怎样处置这些大件垃圾,这样使这些垃圾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呢?请看新闻透视的特别专题报道。

6115日新闻报道记者韩琼报道:《上海: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下降》。今天,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对外公布了2019年空气质量“成绩单”。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 2.5)年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为309天,AQI优良率为84.7%

7116日看看新闻记者洪焕铨报道:《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报告出炉 查最多的是它?!》。

117日上海早晨 报道:《“绿色上海”微信公号 2019垃圾分类查询“牛奶盒”摘得最热词》。用过的餐巾纸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吃不准就查“垃圾分类小程序”。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成了大家手机中的“必需品”。在2019年,该小程序提供了超过2800万次查询服务,牛奶盒、塑料袋、鸡蛋壳位列查询量TOP3

8117日看东方记者贾远琨报道:《垃圾分类实施后的首个春运》。201971日,上海率先实施垃圾分类,全国各地往返上海的列车上的垃圾要重新分拣后投放。近日,记者来到上海火车站探访垃圾分拣中心,看每日数十吨垃圾是如何在130平方米的空间内被昼夜不停地分拣投放的。

9117日上海早晨记者韩琼、吴佳亮报道:《居民区垃圾分类达标率90% 今年将继续提升分类实效》。

116日午间30分 记者韩琼、吴佳亮报道:《上海:2020年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 持续精细化推进定时定点投放》。

117日看看新闻 记者韩琼、吴佳亮报道:《上海垃圾分类有成效代表呼吁结合实际调整提高》。

今天,上海市人大举行了多场专题审议会。在"提高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工作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专题审议上,代表们对依法实施半年的垃圾分类工作颇有感触,踊跃发言。

10117日东方新闻记者周文韵、孔权报道:《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建设美丽生态之城》。

117日新闻报道 记者周文韵、孔权报道:《市领导分别参加政协专题会议: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生态之城》。

在今天的各个专题审议会上,政协委员们分别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等议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高向东委员提出,应重视做好土壤状况全面调查,摸清污染底数,按照土地污染程度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并制定明确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鲍朔望委员建议,以"绿农行动"为契机,进一步聚焦上海农业主要产业和重点区域,以面源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快农药化肥使用量的负增长率。此外,还有委员建议,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和过度包装,依托先进核电技术,发展高端清洁能源供热等。

11117日看看新闻记者洪焕铨报道:《精细化分类促源头减量 塑料餐盒变身可回收物》。随着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全市各街镇也在不断探索精细化分类,从而实现源头减量,变废为宝的目的。去年9月,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试点在辖区内的四个小区试点外卖餐盒单独收集,并通过合作渠道制作成PP塑料颗粒,进行回收再利用。如今4个月过去,此次共和新路街道4个社区在活动期间塑料餐盒分类平均减量率达到75%,塑料餐盒单品分类获得了不少居民的响应。

12117日看看新闻记者韩琼报道:《2020年上海消除劣V类水体 持续打好治水组合拳》。2020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2020年上海要“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上海水务部门表示,今年是上海“三年消劣”工作的攻坚之年,已制定了多项水环境整治任务,全力打好治水组合拳,2020年末全市河湖水面率将提升至10.1%

13119日看看新闻记者韩琼报道:《上海今明两天有一次污染过程 浓度不会很高》。

119日新闻报道 记者韩琼、毛奕帆报道:《今明两天雾霾来袭下周二起连续阴雨》。

最近一段时间,申城天气湿冷,气温总在低温徘徊。受冷空气输送和弱气压场共同影响,今天(19日)到明天(20日)申城有一次过程性污染过程。预计短时可达中度及以上污染水平。今明两天人们外出需要注意做好防护,易感人群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14119日看看新闻报道:《两部门:2022年 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今天(19日)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2020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三、新媒体

(一)新媒体平台

1113-119日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督察整改看成效系列】。

2113日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在《经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持续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提升环境监管效能》】。

3114日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上海2019PM2.5浓度35微克/立方米,提前一年达标】。

4115日新浪微博、腾讯微信【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发布】。

5115-119日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上海观察:【两会报道】。

(二)“上海环境”微博、微信

微博:发布微博202条,阅读数891204次,粉丝数809560

微信:推送微信31条,阅读数18886次,用户数30880

其中阅读数量较多的信息有:

1201935微克/立方米,达标!

2、蓝天保卫战,我们这样干!

3、市生态环境局等十部门印发《上海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4、一图读懂 |《上海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5、一图读懂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四、重点报道

1、上海居民区垃圾分类达标率提高

报道情况: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看看新闻)、人民网、新华网、东方网等进行了报道;其他网络转载109篇次。

报道内容:

垃圾分类,引领着低碳生活新时尚。《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至今已逾半年,推行效果怎么样?根据市绿化市容局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上海湿垃圾的日均分出量为9006吨,比未实施强制分类的去年6月足足多出2000多吨。按上海800万户家庭计算,平均每家每天多分出0.26千克湿垃圾。这个数字说明老百姓对垃圾分类普遍接受和认真执行,从自家厨房做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另外,上海干垃圾日均处置量超过1.32万吨,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为6336吨。用一句话总结:上海垃圾分类进展顺利、好于预期,成效不断巩固提升。

一增一减反映分类精度提高

垃圾分类是否细致,从湿垃圾分出量和干垃圾处置量的变化就可见一斑——如果干垃圾处置量下降,而湿垃圾分出量增加,则说明经过分类,原本混在干垃圾里的湿垃圾被专门投放进了湿垃圾桶。数据印证了这种情况:2019年,上海平均每天分出的湿垃圾增长88.8%、干垃圾减少17.5%

过去原本混入其他垃圾桶的可回收物也被细心地分拣出来,去年日均回收量增长431.8%。这说明,不仅一大批湿垃圾借由居民的自觉分类离开了干垃圾桶,另外一些有价值的可回收物也有了正确的去向。此外,去年有害垃圾增长504.1%,垃圾填埋比例从41.4%下降到20%

这些具体数据背后,是全市数百万户家庭的努力,居民日常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家里的垃圾桶种类变多了,冰箱上贴了垃圾分类图表,一边做饭一边想着菜叶果皮该怎么扔……有不少人说,垃圾分类已成为申城居民的“开门第八件事”。大家各显神通,分类神器频出,给垃圾分类工作带来颇多便利。去年,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15%提高到90%。这一结果显示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促进垃圾分类方面产生了显著作用。

为解全球性难题贡献“上海经验”

前不久,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这么急着垃圾分类?》的文章刷屏网络,一张张图片、一组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而在上海,垃圾围城的隐忧也曾被提及:全市“15天的垃圾量可堆起一幢金茂大厦”。作为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垃圾分类立法,整体性、高起点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形成独特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产生了一呼百应的效果。有了分类,才能在后续更好地对垃圾实施无害化处理,才能更好地提高回收利用率,才能为我们生存环境减负。

今年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收官之年,上海将着力提高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分类量,控制干垃圾的清运量,并已敲定今年的目标——实现湿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9000吨以上,干垃圾日均处置量控制在1.68万吨以下,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达到6000吨以上,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1吨以上,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新增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3450/日。同时,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完成6000个居住区可回收物服务点的质量提升,实现90%以上街镇垃圾分类实效达标、70%以上街镇垃圾分类实效示范。

 

五、区级媒体

区名

报道主题

报纸

电视

累计

数量

青浦

徐泾镇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惠及二千余户居民

1

0

10

虹口

2020年第一批中小锅炉提标改造

江湾镇街道美化社区环境 创建文明小区

2

0

10

闵行

 

 

 

4

奉贤

 

 

 

2

静安

南京西路街道举行“我是环保小达人”青春健康宣传活动

1

0

1

宝山

 

 

 

0

杨浦

 

 

 

0

黄浦

 

 

 

0

金山

 

 

 

0

普陀

 

 

 

0

松江

 

 

 

0

嘉定

 

 

 

0

长宁

 

 

 

0

崇明

 

 

 

0

徐汇

 

 

 

0

浦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