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022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0-08-28]
[ 字体:  ] [分享: ]


 

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0227号提案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你们提出的“0227”号“关于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建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基础建设与生态安全风险督查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本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根据环境管理的需求,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按照“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的智慧环保管理目标,持续深化“一中心、两平台、三应用”的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总体架构,建设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扬尘监测、地表水环境监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等应用系统,按照国家生态环境数据相关标准强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污染源的监测数据的采集和管理,有效支撑了本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同时,建设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实现了长三角区域未来7天预报和72小时分时段精细化精准、智能预报业务;建设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移动执法、排污许可证证后监管、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等系统,基本实现对重点污染源全过程联动监管。

市生态环境局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持续推进统一数据汇聚,初步建成了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全市生态环境数据的集中管理、可视化表达和分析应用,为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建立统一数据交换平台,通过统一配置数据交换服务和开放数据接口实现了部、市、区三级生态环境环境部门纵向共享交换,以及与市大数据中心、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规划资源局、市信用中心等部门的横向交换,已配置200余个交换任务和180个交换接口,完成数据资源编目和182项生态环境管理数据向社会开放。

二、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情况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引领下,市生态环境局依托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协同浙江、江苏、安徽三省生态环境部门共同推动“长三角大气超级站质控质保体系技术规范”项目研究,形成大气超级站质控质保标准规范,正在会同市场监管部门研究标准发布,为长三角区域大气超级站监测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做好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长三角区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开展空气质量数据共享,并形成预测预报的工作机制,共同开展长三角区域未来7天AQI预报、臭氧浓度周报和15天污染潜势预报,秋冬季每周开展未来7天空气质量可视化会商,并建设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平台,实时接入长三角区域重点地级城市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数据,实时共享预报信息,并在进博会等重大活动保障期间,共享448个省控监测站点、17个超级站、11个VOCs加密监测站、1000余个重点污染源排口在线监测数据和6万家企业排放清单数据,为空气质量保障和精准管控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建设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平台,推进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和联合监测,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的要求,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生态环境部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江苏、浙江、上海水务和生态环境部门共同编制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方案》,签署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工作备忘录》,共建共管“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利用水利信息化建设成果,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将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纳入“智慧太湖”的总体规划,已实现流域地区代表站、省界河湖断面、入太湖河道、水源地等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测数据,各县级行政区污染物排放量和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排污量、省界水葫芦联防联控等10类信息资源共享,河湖长履职、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管、河湖健康状况评估、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评价、饮用水安全保障、重点跨界河湖管理、水环境监测预警、太湖蓝藻监测预警等流域综合治理与管理决策支持提供服务

为落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要求,2020年,市生态环境局开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慧环保体系建设框架研究”等课题研究,并配合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开展一体化示范区智慧环保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探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智慧环保管理模式,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奠定基础。

三、下一步打算

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将研究编制《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和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持续推进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超级站、重点源在线监测、污染源清单、移动源监管等数据和常态化共享,在示范区内建立生态环境“三统一”制度,逐步实现生态环境标准、监测监控体系和环境监管执法统一,为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管理提供支撑。市生态环境局将按照长三角区域绿色一体化发展和本市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要求,推进系统整合,加强数据共享和开放,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和精准监管中的作用。

感谢你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