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四届政协一次会议第0584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07-03]
[ 字体:  ] [分享: ]

关于您提出的“关于上海率先推进绿色、低碳的污染土壤 植物修复技术广泛应用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土壤污染开展绿色、低碳修复的基本情况

由于上海市土地利用开发流转速度快、强度高,因此大多数土壤污染采用治理修复手段,保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但是结合具体开发利用实际,本市也不断探索采用风险管控、分类管理等措施的绿色、低碳土壤污染管理手段。

建设用地管理方面,市生态环境局指导相关区结合地块污染情况及周边环境,因地制宜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如嘉定区东风农药厂地块污染程度较重,以挥发性有机物为主,周边敏感目标较多,因此采用阻隔的风险管控措施,上覆土种植绿化,地块周边使用围栏隔绝人群接触,场地周边定期开展地下水监测,密切关注污染物是否存在扩散及消减,既管控了土壤污染风险,也为周边环境增加了绿化面积;如普陀区中央绿地项目,结合周边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将污染土原地阻隔或作为山体中层覆土,上覆种植土,通过风险管控降低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既解决了修复后土壤处置去向问题,也节约了土壤修复及公园建设资金。

农用地管理方面,市规划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结合本市低效工业用地复垦等工作,完善联动监管模式,要求区镇在复垦前严格开展土壤环境调查,调查结果达标方可复垦为耕地。根据农用地土壤详查结果,市农业农村委将全市耕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三类,对全市耕地实施分类管理。对受污染耕地严格落实各项安全利用措施,确保全市耕地土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农业农村部门不断推广安全利用技术措施,以农艺措施为重点,科学制定技术组合,因地制宜落实“一地一策”。

在绿色、低碳修复技术方面,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开展绿色低碳利用技术研究,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低渗透场地氯代有机物污染地下水原位高效修复材料及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积极探索开发新型地下水修复材料。“地下水中氯苯类污染物自然衰减机制研究”、“二氯苯在土壤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中的降解过程及机制研究”等微生物修复实验等研究课题积极探索原位生态修复技术路径。市农业农村委组织研究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提取技术,在部分地区示范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加强低积累水稻品种的研究创新与应用,筛选出适合本市种植的水稻重金属镉低积累品种,作为本市安全利用类耕地推荐种植品种;研究了基于农作物使用安全的耕地镉和铅安全阈值,提出分级分类使用钝化剂范围及用量。市绿化市容局通过引进加拿大蒙特利尔植物园、法国国家环境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成果,将绿化植物的筛选应用、种植养护和环境修复功能紧密结合,形成了低污染水潜流湿地处理技术、土壤重金属树木修复和植物粉碎物多产品复配强化技术等原位植物修复技术与工程应用体系。

二、下一步工作

国家《“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鼓励绿色低碳修复,本市《上海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鼓励研发土壤与地下水协同绿色低碳修复技术,推动场地治理修复智能化集成装备研发及升级。自2021年起,市生态环境局每年将土壤修复常用技术的研究纳入局科研项目预算,作为一项基础性科研工作滚动扶持。一是继续加大对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的支持市生态环境局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以绿色可持续理念为基础,研发具有弹性和韧性的修复技术、材料、核心装备,加快推动土壤修复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是创新土壤修复与风险管控技术,树立典型示范项目。以奉贤区原塘外化工区为示范,探索土壤污染修复与风险管控相结合模式,坚持“整体管控+局部修复+长期监测”的管控原则,减少土壤开挖异位修复,防止污染物外溢,保障周边环境安全。

感谢您对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