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四届政协二次会议第1178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5-21]
[ 字体:  ] [分享: ]

你们提出的第1178“关于持续提升上海农田和绿林地土壤质量,共筑城市粮食和生态安全助力无废城市建设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作为“三农”工作之本,对推动我市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农业农村委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积极推广耕地质量建设与地力提升措施,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加大耕地质量建设资金投入。市农业农村委先后印发了《上海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沪农委〔2016329号)和《上海市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实施方案(2016-2030年)的通知》(沪发改农经〔201714号),明确工作目标,重点围绕“改、培、保、控”,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评价体系,每年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工作。2023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市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9.68/公斤,按照农业农村部评价标准,我市土壤有机质评价为2级的较高水平,其中,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8/公斤;耕地质量等级为2.21等,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开展林业土壤质量监测,探索土壤质量提升途径

2023年起,市绿化市容局组织开展上海市林地土壤质量监测工作,针对城市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生物活性),建立由49项土壤质量指标构成的全国首个城市林地土壤监测指标评价体系,并在全市9个涉林区布设1000个常规监测点、150个长期监测点和62个开放休闲林地监测点,覆盖117个街镇。截至目前,已完成2023年度312个监测点的采样和初步分析工作。目前我市林地土壤存在压实严重、酸化碱化、养分缺乏等主要问题,还需多年连续监测数据,逐步搭建城市林地土壤信息数据库,更准确把握本市土壤的质量情况、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可实施性和系统性的土壤改良建议。

 

三、废弃物在土壤改良中的探索应用

(一)探索绿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为落实“无废城市”的新发展理念,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的要求,市绿化市容局印发了《上海市绿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沪绿容〔2023155号),成立了工作推进组,目标将普陀区、闵行区、奉贤区作为本市试点区,开展示范点建设,积极探索本市绿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和举措。其中闵行区主要以堆肥和覆盖物生产为试点,奉贤区主要以生产覆盖物和发酵生产沼气为试点,普陀区主要以生物质发电为试点,鼓励其他各区因地制宜探索多种资源化利用途径。目前由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成的肥料等土壤改良产品已在本市公共绿地中投入应用,效果较好,在土壤质量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推动湿垃圾沼渣品质管控与应用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19 7 1 日颁布实施,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新阶段,湿垃圾处置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湿垃圾处置以厌氧发酵为主,所产生的沼渣富含有机质、腐殖酸及其他营养元素,具有土地资源化利用的潜力,但同时由于湿垃圾沼渣也含有一定量的钠离子、氯离子、油脂等,对其资源化利用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基于多年来在城市有机废弃物尤其是湿垃圾的研究基础,牵头编制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团体标准《厨余垃圾(湿垃圾)固态残余物腐熟后绿化用改良材料质量及施用要求》(T/CHSLA 10007-2022),为湿垃圾沼渣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3年本市利用餐厨类湿垃圾制作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料的企业共处置餐厨类湿垃圾17.2万吨,生产和销售土调剂和有机肥料3.4万吨。下一步,将持续推动湿垃圾处理衍生品质量管控和检验技术研究,促进达到标准的湿垃圾资源化产品在园林绿化和农田土壤改良等领域推广应用。

(三)完善有机肥等投入品的监测与管理

2021年我市在全国首次制定了《有机肥料评估类原料(厨余废弃物)安全性评价办法(试行)》,并于当年12月发布;市农业农村委在2022年完成了2家厨余废弃物制作有机肥料企业的原料风险评价和评审;2023年对符合条件的2家企业核发有机肥料登记证,对2家企业制作肥料的湿垃圾原料质量与产品质量进行了跟踪监测,对6批次原料质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总含杂率符合标准含杂率要求,但含量比例最高的杂质为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如果在耕地上施用该种塑料制品含量高的有机肥,增加土壤安全风险。 下一步将完善农业投入品管理,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加强果蔬基地资源化利用。加强对利用厨余废弃物制作商品有机肥的企业监管,掌握湿垃圾来源、数量、生产加工技术、产品去向等,强化规范生产,保障产品质量

创新工业固体废物改良调控土壤盐碱

大治河生态廊道是上海2040“双环、九廊、十区”生态网络中首条批复的生态廊道,但部分土壤存在盐碱、质地黏重、通气和透水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直接造林种植和植物良好生长的需求。

上海建工环境科技公司承担大治河生态廊道土壤改良的建设任务,从202311月开始通过综合分析区域内土壤状况,尝试使用发电厂脱硫产生的废弃物脱硫石膏作为主要改良材料,利用其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来调控土壤盐碱,巧用废弃物资源助力生态廊道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目前已完成实施的一期项目面积达2000多亩,后续将在大治河生态廊道设立长期土壤监测点,开展土壤改良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并开展脱硫石膏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监测评价,追踪脱硫石膏施用对土壤和植物的长期影响,为上海地区盐碱地改良提供数据支撑。

四、探索土壤质量提升和无废城市相结合,带动产业发展

“无废城市”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目前本市部分固废资源化利用率较高,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废弃混凝土实现全量利用。一般工业固废利用率约94%,冶金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当年排放、当年利用”。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9%左右,基本实现全量回收利用。但如污泥、脱硫石膏等固体废物在土壤质量提升方面的应用,尚未形成系列化的土壤改良产品。下一步,市绿化市容局将对林地土壤开展连续监测,并提出有针对性、可实施性和系统性土壤改良建议,并结合造林项目,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交流,探索林业土壤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市生态环境局在做好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的前提下,大力支持上海建工环境科技公司等单位开展工业固废应用于土壤改良,实现废弃物资源最大化利用;积极配合市农业农村委、市绿化市容局研究开展废弃物处置和土壤改良的结合应用,鼓励开发土壤改良利用系列化产品,助力上海无废城市建设。

感谢您对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