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36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7-11]
[ 字体:  ] [分享: ]

你们提出0362”号“关于推进我市公园生物多样性提升的提案”收悉,感谢你们对本市公园生物多样性相关工作的关心。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措施

1.统筹全域生态空间,制定多项制度文件

2021年,市绿化市容局和市规资局编制了《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聚焦绿地、林地、湿地等生态要素的空间引导,从全域体系构建和实施管控角度明确生态空间布局。2023年,市规资编制了《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提出生物多样性修复行动一览表,建立城市生境信息系统,制定上海市城市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完善生物多样性信息监测体系,同时发布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底调查技术标准》,内容涵盖景观格局分析、生物多样性调查等方面,为系统推动本市生态基底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提供了基础支撑。此外,市规资局还连续5年开展多个土地整治项目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底调查、生态修复监测评估及生态修复后评估工作强化生态基底调查对规划设计的指导作用。2024年,市绿化市容局印发了《上海市自然保护地保护和发展规划(2024-2035年)》,统筹考虑全市自然保护地发展需求,将濒危物种保护、外来物种生态控制、健全相应监测体系等均纳入规划重点建设内容当中。同年,市生态环境局牵头6部门印发了《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以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目标为统领,提出了6优先领域28项行动旨在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通过以上多项规划和行动计划,进一步促进了各类生态要素保护与融合发展,为后续我市的生态建设行动作出了明确的指引。预计到2035年,本市将形成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其中野生动物栖息地个数达到40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达到75%以上。

2.完善多层次公园体系,提升生物多样性

本市正在建立完善由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微型口袋公园为主体的多层次公园体系,2024年底,上海各类公园数量达到 973 座(其中,城市公园 512 座、口袋公园 341 座、休闲森林公园 119 座、主题公园 1 座),另有郊野公园7为提升公园生物多样性,采取多种措施:如在城市公园新建/改建时,优先使用乡土植物构建多层次近自然群落(密林、疏林、灌丛、草地),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增设透水铺装等装置、营造草沟等多样化生境,水体采用自然驳岸并配置水生植物,保护原有植物群落基底,划分动静分区降低人为干扰;在开展口袋公园建设时,以生态优先原则配置小微生境,选择乡土观花观叶植物,搭配植食/蜜源性植物,有条件区域设置水源。实施后,貉、中华蟾蜍、各类林鸟等野生动物逐步回归,显著提升城市生态多样性。

此外,2007年起,市绿化市容局陆续开展20余项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项目,针对獐、狗獾麋鹿物种制定并实施了专项重引入保护方案,使本土物种得到恢复,如滨江森林公园、崇明东平森林公园均开展了獐的种群恢复和野放活动,浦东金海湿地公园通过湿地修复成为了野生鸟类栖息地。

3.构建多类群监测体系,形成长期监测机制

2005年起市绿化市容局逐步建立了以鸟类、两栖类和城市兽类为主的三大资源常规监测体系,范围涵盖沿海、沿江、沿湖湿地、绿林地、农田、丘陵山地等生境类型,基本摸清了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十四五期间,市水务局将对全市314条(个)河湖开展健康评价,工作内容包括鱼类保有指数监测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绿化市容局等部门启动了全市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区域覆盖了包括大型公园在内的重要生态空间,类群上尽可能覆盖陆生、水生等生物类群,力求进一步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为后续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二、下一步工作

通过以上措施,本市公园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提升。结合你们的宝贵建议,后续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城市公园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指南》《公园绿地生物多样性建设导则》,为生态空间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开展《上海市极小物种重引入发展与合理化空间布局》专项研究,科学规划未来极小种群物种保育空间。

二是持续拓展生态空间积极推进绿化开放共享工程,精细化改造口袋公园,高质量推进千座公园建设,加速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筹建进度,让市民共享公园城市的建设成果。

再次衷心感谢你们对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心、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