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04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7-11]
[ 字体:  ] [分享: ]

您提出的“1048”号关于提升上海市产业园区环境管理成效的提案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十一位委员对产业园区环境管理工作的关注和重视。针对部分产业园区在发展规划、污染治理和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局结合委员在提案中所提建议,已采取以下措施:

一、规划环评监管效力有效夯实

1、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完善依托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各郊区总体规划、主城区单元规划和新市镇总体规划等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建立了产业基地-产业社区-零星工业地块三级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加强产业用地空间规划引导积聚,划定规划产业区块边界,明确功能定位和用地结构引导。按照《关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 加强规划资源要素保障的指导意见(2025版)》(沪规划资源产〔202528号),结合编制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动态优化规划产业区块空间布局,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充足的空间支撑。

2、规划环评稳步推进为加强产业园区环境管理工作,严格产业准入源头管控,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环环评〔202065号)相关要求,市生态环境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沪环评〔2021243号),明确实施规划环评的园区对象、编制主体、审查主体,以及规范开展规划环评和跟踪评价工作要求。截至目前,本市产业园均已开展规划环评,实现全覆盖。

3、加强跟踪评估和结果应用。为落实产业园区规划环评要求,切实提升规划环评效力,2021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局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实施成效年度跟踪评估,制定《上海市产业园区三线一单及规划环评实施跟踪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构建起一套涵盖空间布局要求、环境管理机制建设、环境监测计划、环境风险防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数据归档及信息化建设17核心指标的评估体系,全面系统评估规划环评实施成效,评估结果公开通报,有效指导和督促产业园区做好规划环评落实工作。对于评估较好的67个产业园区纳入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联动,90%的入园项目可以简化环评办理手续。

二、环境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1、工业废水有效收集处理。本市高度重视产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工作早在“十二五”期间已推动园区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除个别化工园区外,主要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近年来,按照生态环境部部署,市生态环境局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实施园区清单动态管理,切实推动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提升。截至目前,本市所有产业园区均已实现污水经处理达到纳管标准后送污水厂处理。本市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43座,出水水质全部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水务部门通过启动工业企业溯源分析、加装在线水质监测设备、定期开展排水管道设施养护、外部巡查等工作,强化工业企业废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管理。

2危险废物处置监管体系持续健全。市生态环境局开发了危险废物全要素监管平台,对每一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一企一档”建立健全企业电子台账,对每一包危险废物统一赋码实现从产生、转移、处置进行全过程管理,对每一辆危险废物运输车辆进行实时定位,基本实现危险废物全链条全过程监管。截至2024年底,本市共有37家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经营许可证单位(不含废铅蓄电池收集证),总核准经营规模(不含单独医疗废物,不含收集)约161.3万吨/年、废包装容器处理约321.3万只,包括核准利用规模约45.2万吨/年,核准处置规模(填埋+焚烧,不含单独医疗废物)约90.2万吨/年,实现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总体平衡。

3地下水监测有序开展。按照现行管理要求,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每年均对全市22个涉化工类和金属制品类行业工业园区周边开展地下水监督性监测。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地下水在线监测技术规范。市生态环境局已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上海化学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地下水在线监测工作。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在区域地下水环境变化趋势、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影响范围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探索地下水在线监测规范化布局的可行性。

三、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1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日趋健全。按照规划环评及审查意见要求,结合产业园区内企业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特点,产业园区应定期开展大气、地表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质量监测,制定园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应急物资,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市生态环境局每年组织规划环评实施情况跟踪评估,规划环评要求总体得到有效落实,其中环境风险防范、环境监测等重点指标落实率逐年提升。针对化工园区等重点园区,推动上海化学工业区、碳谷绿湾产业园、上海石化编制“一园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开展突发水环境污染处置应急演练,持续加强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环境应急防范能力。

2、生态环境智慧监管持续完善。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基本完成生态环境各要素业务领域数据汇集整合,已接入约15万套监测设备、1000路监控视频,要素领域涵盖水、气、声、固废、土壤、辐射等,监测范围涉及生态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对重点企业同步监控生产工况、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总体实现了对全市生态环境管理数据实时监控,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监管效能。目前,市生态环境局正在着手建立生态环境“一库(统一监管对象库)、一中心(问题调度中心)、一屏(“美丽上海 数字生态”数智大屏)的数字化建设架构,将利用大模型、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上海市生态环境问题智能发现、闭环处置、高效指挥、科学决策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下一步,本市将进一步强化园区规划环评执行效力,推动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提升园区生态环境监管智能化水平,努力提升产业园区环境管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