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向辐射、第三方机构监管等新领域延伸,执法面临新挑战,如何精准地揪出环境违法“病灶”?上海市生态环境执法系统探索出“预习准备+学习赋能+数智转型”三大举措,在执法一线的实践中,逐步破解了新形势下的执法难题。
聚焦辐射、第三方机构监管等新领域,让执法“有谱”
“辐射安全无小事,每一次执法都要守住底线。”市环境执法总队四大队队长的话,道出了辐射执法工作的核心。面对核技术利用日益广泛的新形势,市环境执法总队将核与辐射安全作为首要原则,不仅定期邀请业内专家开展辐射防护、执法标准及应急处置技能培训,还结合上海实际编制了覆盖检查流程、重点环节、注意事项的现场执法指南,让每一次辐射执法都“有章可循”。
“以前总担心辐射执法‘没谱’,现在有了培训和指南,心里踏实多了。”市环境执法总队四大队执法队员说,这套“组合拳”为上海织就了一张坚实的辐射安全防护网。
而在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监管领域,上海的执法力度更大。2024年,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2024年度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充分凝聚各部门合力,以“零容忍、零懈怠、零缺位”的态度和决心纵深推进专项整治工作。数据显示,2024年,共检查1032家机构,查处124家弄虚作假机构,罚款超2407万元,9家机构被责令停业整顿,5家机构、1名人员被吊销资质,移送公安刑事立案7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8人,行刑衔接数量创历年最高。通过查处一批重大案件、惩处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形成强大攻势和震慑效应,重拳打击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为,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助推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截至2025年7月,上海继续聚焦环评文件编制、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等8大领域,检查154家第三方机构,其中12家存在弄虚作假,罚款592万元,24家被责令停业整顿,持续为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保驾护航”。

预习准备+学习赋能+科技加持,执法人这样“练内功”
“磨刀不误砍柴工,充分准备才能让每次‘出手’有效。”谈及执法效率提升的秘诀,市环境执法总队四大队相关负责人透露了“一企一档”的预习机制。原来,每次现场检查前,执法人员都会远程查阅企业档案——里面不仅有基本信息、生产工艺,还有过往违法记录和群众投诉,通过预判问题、拟制询问提纲,让现场检查有的放矢。
“以前检查一家企业可能要大半天,现在时间减少了一半。”执法队员笑着说。而面对不配合检查的企业,执法人员更是有妙招:用心理学分析相关人员心理状态,结合社会学了解企业情况,通过巧妙沟通压缩“谎言空间”。
2024年办理全国首例扬尘在线监测造假入刑案时,执法人员就面临“违法无痕、取证无例、法条无据”的“三无”困境。“当时我们兵分两路,一组约谈负责人分散注意力,另一组突袭办公场所和数据中心,最终固定了70余台设备的远程篡改日志。”参与该案的执法人员回忆说,正是这场斗智斗勇,为案件查处奠定了关键基础。
辐射执法需核物理知识,监测执法涉化学分析,两者跨度大,市环境执法总队为此搭建了“个人自学+内部讨论+集中学习+轮流授课”的多元学习体系,还邀请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国家级讲师“传帮带”,把非现场执法技巧、典型案例融入教学。
“以前觉得辐射执法‘太专业’,现在通过学习和实践,慢慢摸到了门道。”一位执法队员感慨道,这种“实践出真知、真知反哺实践”的模式,让大家的理论和实战能力同步提升。
而数智化转型,更让上海生态环境执法装上了“智慧引擎”。2025年以来,市环境执法总队整合自动监测、固废管理、排污许可证等多领域数据,打破信息壁垒。
把排污许可证信息和自动监测数据比对,就能快速发现超排嫌疑;把固废转移联单和土壤监测数据关联,就能排查非法倾倒线索。这种非现场执法新路径,不用频繁上门就能有效监管。
在识破监测造假方面,科技的力量更加突出。为揪出扬尘在线监测的“猫腻”,执法人员深入研究大数据分析方法,探索出“反算质量浓度转换系数对比备案系数”的方式——通过原始数据反算实际系数,再与备案系数比对,差异明显就说明存在篡改。“这个方法为刑事立案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参与办案的执法人员说。
“数智赋能,让我们在执法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看着智慧执法融入线索排查、证据固定、文书制作的全流程,一位执法人员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从辐射安全的“铜墙铁壁”到监测数据的“火眼金睛”,从数智赋能的“科技翅膀”到学无止境的“能力根基”,上海市生态环境执法铁军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沿阵地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