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赋能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的第六届市环科院庆祝“六五”环境日学术报告会——暨青年科技论坛顺利举办。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市环科院党委书记石纯,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施敏,市环科院院长蒋长敏、副院长林卫青、副院长伏晴艳、副院长胡颂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伏晴艳副院长和胡颂副院长共同主持。
石纯书记在致辞中对青年科技论坛作为优秀科研人员展示风采的舞台助力年轻人成长作了充分肯定。她指出,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市环科院要坚持科研是立院之本、人才是强院之基、创新是建院之要的发展原则,坚持“境无止境”的科研作风,秉承“科技让环境更美好”的核心价值观,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和美丽上海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施敏处长在致辞中表示,五十二年来市环科院与上海环境保护事业同步发展,以弛而不息的探索精神,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她勉励大家要坚持“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的理念,争取在科研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跨界合作攻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奋力推动环境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论坛的主旨报告板块中,院生态所正高级工程师吴建强作了题为《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历史、现状与展望》的报告。他基于生态所研究团队在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聚焦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背景,围绕美丽上海建设目标及任务,系统阐述了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意义,全面展望了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及工作趋势。
在论坛的专题报告板块中,共有6位青年科研骨干登台演讲。他们旁征博引、热情专业,生动诠释了“守正创新”“境无止境”的科研精神。
院规划所裴蓓作了题为《吴越同舟 勇立潮头 长三角携手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报告。她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区域生态环境领域共保联治成效分析的基础上,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未来发展战略,结合国家整体要求,从共保联治、绿色发展、生态系统、安全底线、改革创新、示范样板等重要领域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方案。
院低碳所周晟吕作了题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环境经济政策的绩效评估研究——基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证分析》的报告。她所在的研究团队以上海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实证案例,基于跟踪分析-有效性验证-成本效益评估的研究框架,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合成控制模型等政策工具包,系统评估了上海碳市场的建设成效及其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碳市场机制的可行路径,以及优化环境经济政策绩效评估的总体思路和相关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
院大气所周敏作了题为《典型大气活性氮污染物的源汇机制研究》的报告。她所在的研究团队基于院大气超级站多年连续观测的PM2.5组分及其相关污染物数据,从气象条件变化、排放源演变和化学反应机制三个维度,系统解析了大气硝酸盐浓度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从生态系统方面探究了HONO的来源及其环境影响。
院水所汪吉祥作了题为《污水低碳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研究》的报告。他所在的研究团队以具有节能优势的好氧颗粒污泥技术为基础,构建了“N2O自清除-CO2微藻固定-磷资源回收”的研究体系;通过设计气循环密闭式序批反应装置,有效提升了气/液相中N2O浓度,并延长了其与异养反硝化菌的接触反应时间,使N2O还原清除率达到68%±14%。
院健康所邢亚楠作了题为《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的污染特征与内分泌干扰效应》的报告。她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多源生物监测数据,系统揭示了从胎儿期到老年期全生命周期PFAS的暴露特征;结合流行病学方法,揭示PFAS暴露与内分泌系统健康效应的关联性,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常见水产品中PFAS的污染特征、生物蓄积规律及其对人体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
院固土所俞钰露作了题为《可降解微塑料老化过程中添加剂的释放机制研究》的报告。她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紫外和化学老化实验,发现可降解薄膜(PBAT/PLA)在自然老化过程中释放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有机磷酸酯(OPEs)具有时滞释放的规律,不同种类金属添加剂则通过改变微塑料表面破坏模式影响释放行为,总释放量为 Cr > Pb > Cu > Fe。
林卫青、伏晴艳、胡静、邵一平、胡双庆、杨洁、黄丹丹等7位学科带头人对青年科研工作者们的报告内容分别作了精彩点评。石纯书记、蒋长敏院长为7名报告人颁发感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