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开展市环科院党史学习教育,着力提升环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院党内外各类人才共画干事创业最大同心圆,2021年6月18日,院党委召开了“牢记使命心向党,携手共筑环科梦”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外人士、科技人才座谈会。会议由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黄沈发主持,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院民主党派人士代表,院留学回国人员代表以及院获得人才荣誉称号人员代表出席会议。
会上,院党委委员、党委办公室主任魏正明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首先为大家领学了“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历史演进”。
随后,与会代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围绕院科技人才以及科研事业发展进行了交流发言。院民盟成员代表、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黄成表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的工作路线和方针都显现出勇于求新、敢于求变的创新理念,以及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成熟的用人机制。要形成以院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国际视野和现实需求相统一,重大需求和关键领域相结合,结构合理优化的人才队伍发展思路。
院农工党成员代表、固体废物与土壤环境研究所所长杨洁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历程,彰显了党建引领、独立自主和举国体制的强大组织优势。这启发环境科研人员要抓住机遇、练好内功,人才工作更要从综合性、规划性着眼,打通引进、培养、激励各个环节。
院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代表、水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钱晓雍表示,作为新时代的环境科研工作者,要增强使命意识,不忘践行环保科研的初心,汲取矢志不渝勇于担当的精神力量,切实扛起“为绿水青山砥砺前行”的时代责任。要稳定科研投入,夯实科研基础;均衡学科发展,构建合作机制;创新平台建设,培养青年人才。
院大气重点实验室特聘专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苏杭表示,环境科研人才要有大视野、大格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中,要让人才的研究和治理理念发挥社会作用、产生社会效益,同时为青年科研人才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搭建好平台。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要秉持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抓住历史机遇,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关注深度、交叉和前沿学科,关注生态环境科技问题的凝练和技术瓶颈的突破,让探索性研究引领院科研发展,同时发挥好制度和政策优势,聚焦科研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科研人才梯队。
黄沈发同志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也是广纳人才、团结人才、礼遇人才的百年。我们学习党的人才工作发展历程,就是要以史为鉴,抓住人才队伍思想建设的新时机,提高人才队伍的政治素养,打造一支有本领、听指挥、能吃苦、能战斗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团结好来自各个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用心用情画出干事创业的最大同心圆。他谈到,我院的党外人士和科技人才在发挥生态环保领域的科技支撑智库作用方面一贯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他希望院内各民主党派的同志和广大科技人才,继续为生态环境科研事业、为院的发展创新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推动环科院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院党委书记蒋长敏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座谈会的“聚人才”、“同心圆”和“环科梦”3个关键词,深刻表达了环科人永远跟党走的心声与心愿,抒发了共建环科事业的信心与决心。他还在会上还对院的人才工作提出了5点要求: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的政治导向。加强党建文化引领,推进人才规划实施,增强人才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大人才服务保障,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牢牢把握厚植人才优势的正确方向。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持续加强科研投入,建立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人才交流平台、展示平台、选拔平台,完善激励导向的人才聘用和晋升机制。
三是加强创新团队的培育建设。以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高端人才为重点,开展“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支持打造以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团队,打响环科院的科技精英品牌。
四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抓住“科改25条”落地有利时机,进一步探索建立“首席科学家”等高端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大海内外引领性人才、支撑性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
五是用好用足科改政策。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让改革红利惠及科研一线,进一步争取人才激励政策,切实保障科研工作者收入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