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环科院建院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首席科技讲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3-11-06]
[ 字体:  ] [分享: ]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技和人才的重要论述,营造开放交融、崇尚学术、弘扬创新的良好氛围,并庆祝建院50周年,1027日市环科院举办“生态环境科研的守正与创新”系列学术活动之市环科院首席科技讲坛第2期研讨。

此次首席科技讲坛以“城市双碳战略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路径”为主题,开展一场首席演讲和两场专题报告。讲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直播面向市环科院及院属企业全体职工开放。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启洲、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施敏,市环科院院长蒋长敏、党委书记何春茜、副院长林卫青、副院长伏晴艳、副院长邱黎敏出席会议。会议由林卫青副院长主持。

开幕式

蒋长敏院长首先代表院领导致欢迎辞。他在欢迎辞中对本期讲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吴启洲副局长、施敏处长亲临指导表示欢迎,对吴启洲副局长长期以来对市环科院事业发展、干部培养给予的支持与关心表示感谢,对长期以来为生态环境科研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干部职工表示问候。他提到,本期首席科技讲坛的举办作为市环科院建院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开篇,同时也正值生态环境科技大会胜利召开,为新征程上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指明方向之时。他希望环科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坚定秉持“科技,让环境更美好”的核心价值观,切实增强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全方位塑造科技创新的新动能、新优势,以更高水平的生态环境科研支撑服务更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吴启洲副局长为本次大会致辞。他在致辞中对市环科院建院50周年庆祝活动拉开序幕表示祝贺,对50年来市环科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本市和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的科技支撑表示肯定。他希望,首席科技讲坛能秉持“学术为本、科研为本、人才为本”的原则,成为环科院科研人员互学互鉴、交流成果、引领创新的重要品牌

他强调,当前环境质量改善和绿色低碳发展双重挑战对科技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重塑重构“五个体系”,新征程要以支撑保障美丽中国建设为根本任务,以实现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目标,全面实施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效能,推动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

他指出,近年来,市环科院不断守正创新,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现在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加强顶层设计,准确把握机制体制改革基本原则,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统筹和协调全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更好发挥本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枢纽”和生态环境保护“智库”作用,进一步提升美丽上海、美丽长三角、美丽中国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夯实美丽中国建设人才保障,建强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基础保障,提高生态环境科技服务水平,以更多科研成果助力本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学术研讨

在首席演讲环节,伏晴艳副院长作了题为“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与科技展望”的报告。她回顾了上海近50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进程、近30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发展,讲述了上海大气环境科技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气环境研究构想。在主旨研讨环节,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红丽和院环境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张钢锋分别以“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协同降碳策略思考”“减污降碳背景下挥发性有机物深化治理的思考”为题作主旨发言。来自院低碳经济研究中心、院水环境研究所、市环境监测中心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室、院环境健康与农村环保研究所的4位与谈交流人员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和工作实际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点评发言

在点评发言环节,施敏处长对我院举办首席科技讲坛表示肯定。她提出,生态环境科研要注重两个协同。一是减污降碳要协同。生态环境科研要不断思考,在当前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在环保投入和行业布局变化的大形势下,生态环境科研如何协同考虑国际形势,实现大尺度的布局,体现战略思维,实现减污降碳。二是科研和管理要协同。生态环境科研要思考如何有效支撑管理,在不同阶段,通过策略、方案、措施,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有力诠释了科技对管理的支撑。今后,一是管理要从科技中找答案,考虑点上、面上突破,经济效益可实施,管理手段可操作。要兼顾各部门职责分工。要聚焦时效性、操作性、经济性。二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以更博大的胸怀传承和发扬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点评总结

何春茜书记在总结点评时指出:一是要持续办好首席科技讲坛学术品牌,营造院内学术引领和跨学科交流的良好氛围。举办首席科技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的目的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技和人才的重要论述,面向生态环境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支撑服务能力。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分享,通过生态环境的新技术、新进展、新理论的交流,产生思想碰撞和火花,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学术品牌,为管理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建强高水平人才高地。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的夯实美丽中国建设人才保障、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引导科研人员心怀“国之大者”,积极主动投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注重创新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创新文化活动,营造“人人成为主角、人人争创一流、人人争当首席”的品牌引领价值。三是要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助力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要聚焦本市生态环境中心工作,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的科技攻关。加强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做好技术研究、业务支撑、服务市场三轮驱动,助力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要围绕环境管理需求,聚焦突出问题难点和瓶颈,开展科技攻关,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