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不同污染源周边表层土壤中PFAS的来源与分布特征
发布日期:[2022-07-06]
[ 字体:  ] [分享: ]

近日,市环科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朱清禾博士以第一作者在环境领域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发表题为“Occurrence, distribution, and input pathways of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soils near different sources in Shanghai”的论文。该研究获上海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19XD1434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61133001)、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青年创新基金(CX2021140324)资助。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由于其疏水疏油等特点,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及日用品中,然而PFAS难以自然降解,一旦进入环境将长期残留并威胁人类健康,是近年来热门的新型污染物。PFAS种类繁多,根据具体化合物的性质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不同污染源周边的PFAS组成可能存在差异。另外,在土壤中受到吸附、降解等过程的影响,PFAS的组成还会发生改变。目前,不同污染源周边土壤中PFAS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因此需进一步研究。该研究通过分析上海市消防站、工业区、垃圾填埋场等不同污染源周边表层土壤中18PFAS的含量与组成,探讨了PFAS在土壤中的污染状况与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PFAS的环境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上海地区土壤中,消防站周边PFAS含量和检出率最高,是城市中的高风险PFAS排放点源。工业区周边土壤中PFAS含量仅次于消防站,是PFAS污染的另一重要来源。上海典型土壤中的PFAS组成以短链全氟羧酸为主(C8),尤其是PFOA。长链全氟羧酸含量在部分工业区土壤中升高,并改变了PFAS的组成,推测长链全氟羧酸上升可能是工业区的特征PFAS污染物导致。三组全氟羧酸(C5-C7C9-C12C14-C18)在不同污染源周边的土壤中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说明这些化合物在土壤中的来源及归趋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