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环科院携手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世界湿地日特别活动
发布日期:[2023-02-02]
[ 字体:  ] [分享: ]

22日是世界湿地日,今年主题为“修复和恢复退化的湿地”。当天上午,由市环科院与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联合主办的“修复湿地家园”特别活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崇明东滩湿地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拉善SEE公益机构东海项目中心协办,得到了来自市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和静安区科协科普专项支持,并吸引了来自新华社、央视、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

在活动开幕致辞环节,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孙晓红向长期关心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界人士表示了感谢。她提到,上海作为“湿地上的城市”,在湿地保护与修复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去年12月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上海作为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直辖市代表,向世界展示了城市生态建设、河口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双碳”战略等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和实践成果,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方案”。她表示,面向未来,上海将持之以恒地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提升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全面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更好地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市环科院院长蒋长敏在致辞中表示,市环科院作为上海设立最早、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生态环境科学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在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工作,为本市湿地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环保专业优势,以科普讲座进社区进校园、科普导师结对、编撰科普作品、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持续推进生态环保科普工作,创作的上海城市湿地生态系列科普绘本获评生态环境部“优秀生态环境宣传产品”、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上海馆云上展示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与上海自然博物馆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多次共同举办科普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他表示,市环科院将继续与有关各方深化合作,继续并肩携手,为上海建设人与自然、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作出更大贡献。

在活动室内仪式现场,市环科院与上海科技馆举行了资源共建共享合作签约,并互赠了科普图书。据悉,双方将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在湿地修复、湿地自然教育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资源共建共享;通过联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合作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等方式,提升市民整体科学素养,加强学科融合发展,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活动室外直播现场,来自市环科院的陈小华高级工程师结合崇明东滩独特的自然景观,介绍了上海滩涂湿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和丰富多样的生物类群,探究了本市多种湿地形态的不同特征和各具特色的生态服务功能,并展示了由市环科院科研工作者和绘画爱好者联合编撰的科普图书《上海城市湿地生态——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和由市环科院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团队历时一年联合开发的生态益智类卡牌桌游《湿地生存法则》。直播环节还邀请了阿拉善SEE公益机构东海项目中心和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专家,针对候鸟保护、湿地修复等热点领域进行了专题科普讲解。

本次活动立足上海城市湿地保护,通过介绍湿地的构成和重要生态功能,引导公众探讨在上海这一湿地城市如何保护和修复逐渐退化的湿地,延续多样化的湿地生态景观。未来,市环科院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包括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在内的各类城市生态保护研究及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回应公众对高质量生态环境科普工作的热切期盼,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环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