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天线、接地气,徐汇区生态环境局探索遥感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新应用
发布日期:[2020-04-26]
[ 字体:  ] [分享: ]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已在气象预报预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4月22日正值第51个世界地球日,徐汇区生态环境局一行赴市气象局,与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召开遥感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应用及干部交流座谈会,并现场参观了气象一体化平台。

座谈会上,区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淳详细介绍了徐汇区生态环境工作现状,就通过本次干部交流推动气象遥感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机结合进行了交流。

卫星遥感中心谢英、杨何群博士分别针对天气—环境一体化模式系统、多时空尺度区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进行了介绍。通过发展遥感监测、模型模式、定量评估为一体的生态气象遥感技术体系,强化多源卫星支撑,拓宽应用服务场景,为生态系统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生态气象遥感产品的应用现状及干部交流的实践经验,相关与会人员展开了热烈讨论。区生态环境局钮因红副局长、陈文副局长分别针对二污普源清单应用、大气、土壤、水环境遥感技术应用、大气监测点质量数据与气象条件分析、汇宝生态游及党建联建等内容进行了沟通交流。

卫星遥感中心王晓峰主任介绍了生态状况、气候变量、温室气体、气溶胶遥感监测,以及地表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情况,并对卫星遥感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应用提出了相关设想。

最后,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李侃结合徐汇区实际发展情况,对遥感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细化区域网格,提升系统模拟准确性;二是优化源排放清单,提升区域特点把握的特征性;三是加快研发平台应用,提升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本次交流互访活动为双方加深了解、形成共识、达成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不仅架起了天线、连接了地气,更为探索遥感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新应用建立了通道。下阶段,卫星遥感中心将从网格建设、优化源清单等方面出发,将遥感技术与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联,实现技术研发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徐汇区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