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向世界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在深度绿色发展情况下要实现经济发展,究竟靠什么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席北斗给出的答案是:要靠深度的技术革新,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月20日,2025年中国环境技术大会在本市召开,大会以“‘美丽中国’目标十年展望——科技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国内外环保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杰出企业代表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要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分享最新的前沿技术成果,携手推动环保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指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环保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同步飞跃。然而,产业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亟待创新驱动力解决发展瓶颈,加速绿色经济转型的步伐。目前,中国正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为绿色低碳发展和自给自足提供强劲支撑,践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及创新驱动战略,构建新型的国家科技体系。
席北斗强调,科技助力高质量发展首要是攻克核心技术,突破“卡脖子”难题,为双碳目标提供绿色高效的解决方案。大会着重强调区域实践的分量,通过诸如2030年京津冀项目等重大专项,推动科技、设备与产品的区域应用,如同5G技术般实现战场协同,以经济高效的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建设过程中,融合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创新中心的全方位协同平台是基石。科技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以及人工智能、环境大数据和智慧决策系统的进步,也是关键所在。
此外,教育与人才培养需与新时代环境科学需求同步,以支撑环保与经济的协同进步。现今,环保与经济相互促进已成为现实,科技创新需与产业升级和管理策略深度融合,以实现整体质量的飞跃。面对美丽中国与双碳目标,我国迫切需要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力量,并通过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据预测,全球碳中和投资需求庞大,中国市场的潜力高达139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3.5万亿元,这既是机遇,亦是挑战。
中国环境技术大会不仅是交流平台,也是科研与产业之间的桥梁,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经济绿色转型。席北斗分享了研究院如何通过战略调整,提升战略科技实力,引领行业迈进。他倡导科研机构应注重科研市场化、科研成果反哺政策及产业服务的协同发展,并且努力在低碳经济和环境健康等领域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大会上,专家们还就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水生态问题与保护对策等话题展开了研讨,并将在未来两天内聚焦节能减排、污泥资源化与有机废气治理等议题,通过科技之力,引领绿色低碳之路,推动“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本届环境技术大会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慕尼黑博览集团联合主办。
作者:新民晚报 郭剑烽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