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前印发的《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本市将围绕三大行动方向,实施16项重点改革任务,将上海碳市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碳金融、碳定价和碳创新中心。
据悉,作为全国7个试点地区之一,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13年开市以来总体运行平稳,现已覆盖钢铁、石化、化工、汽车等28个行业的400余家企业,碳配额总量约1亿吨。截至目前,上海碳市场现货(含拍卖)累计成交2.6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55.44亿元,也是全国唯一连续12年实现100%履约的试点地区。
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部门解读,《行动方案》重点分为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质增效行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引导激励行动与碳市场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三大方向,分别对应建立健全配额总量管理制度、分阶段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优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方法学、稳妥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健全碳普惠可持续运行管理机制、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技术服务机构等16项具体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行动方案》有4个创新点:一是总量管理,配额分配制度与碳排放总量、强度双控制度相衔接,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试点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同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二是市场扩围,有序降低石化化工等高载能行业、数据中心及水上运输业的纳管门槛,拓展建筑类覆盖范围至高校和医院,研究氧化亚氮、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管。
三是有偿分配,分行业差异化设定有偿发放比例,到2027年,配额有偿发放比例控制在8%以内;2030年配额有偿发放量占配额总量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在这一方面,上海已有尝试——截至8月底,上海共举行16场碳市场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有偿发放总量2668万吨,竞买成交总量1045.71万吨,总成交金额6.28亿元。
四是配额结转,对进入全国碳市场的纳管单位,其在上海碳市场的结余配额分3年结转。
此外,据透露,未来5年,上海还将创新关键领域,有效激发碳市场发展活力,如:提升碳市场作为核心政策工具的定价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碳普惠可持续运行、创新碳普惠激励机制;支持上海碳市场交易碳资产纳入金融机构合格担保品范围等。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