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上海碳市场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历经12年创新发展,已成为我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样板。截至2025年,上海碳市场不仅创造了连续12年100%履约的纪录,更在制度创新、市场建设、减排实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12年100%履约:经济保持5%增速,纳管企业碳排放仅增0.04%
在上海GDP增长5%的背景下,参与履约的纳管单位2024年碳排放总量同比仅微增0.04%(不含新增数据中心)——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来自上海碳市场第十二个履约周期报告(2024年10月1日—2025年6月30日)。
从2013年试点起步到如今成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标杆,上海碳市场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市试点碳市场纳管单位已全部完成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实现连续12年100%履约。本履约周期内,共有上海市碳普惠减排量15690吨用于配额清缴抵销,较上一履约周期增长72%。”这一亮眼成绩彰显了上海碳市场成熟稳健的运行机制。
据悉,第十二个履约周期中,403家纳管单位涵盖工业、交通、建筑、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配额总量设定为1.06亿吨。2024年度上海碳排放交易体系配额富余企业与缺口企业比例保持在63%与37%的合理区间,形成了良性的市场竞争格局。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尽管这一周期由于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海碳市场碳配额总量进一步收缩,配额成交量和金额有所回落,但上海碳市场依然保持稳定运行,2024履约年度现货总成交金额达4.40亿元,日均成交金额达247.04万元,展现出较强的市场流动性。
上海碳市场用实实在在的减排成效证明了制度的有效性。2024年,全市工业、数据中心、建筑排放量均实现同比下降,降幅分别为2.1%、7.9%和13.6%。工业行业中,除纺织造纸微增0.1%外,石化化工、电力热力、有色、非金属、钢铁等主要行业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减排。
这些数据令人鼓舞。值得一提的是,参与履约的纳管单位2024年通过购买绿电实现CO2减排86万吨,显示出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减排路径。
上海构建碳市场“立交桥”,多层次体系显活力
一位上海市民清晨骑着共享单车上班,通过“随申办”APP记录碳减排量;一家石化企业通过有偿竞价获得碳排放配额,优化全年生产计划;一家金融机构开发出基于碳配额的质押贷款产品,为减排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正通过一张无形的网紧密相连,呈现出上海碳市场“立交桥”式的市场体系。
在碳普惠机制的创新实践中,上海表现亮眼。建成全国首个跨领域实时协同的“一键式”碳账户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分布式数字身份认证与区块链技术,打造了覆盖交通、能源等五大应用场景,接入全市约90%的展码支付出行方式。碳普惠专区自正式上线以来,已吸引超过20万市民开通账户,近500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积极参与,累计签发减排量超10万吨——这些数字生动展现了上海碳普惠体系的蓬勃活力与广泛参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上线了两个碳普惠交易品种,累计成交量超4万吨,减排量首次用于上海碳市场配额履约清缴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实现了从市民低碳行为到市场碳资产的闭环消纳。
此外,借此次中国碳市场大会召开之机,上海在碳普惠平台推出 “绿碳领航,聚力同行!——千分助力中国碳市场大会碳中和” 活动。市民可通过捐赠个人碳减排量参与抽奖,最终汇聚的市民碳减排量将助力大会实现 “碳中和”。
在市场机制创新方面,上海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活力。截至2025年8月底,16场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总成交金额达6.28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市场调节机制的成功实践。推出“电-碳”协同机制,企业使用绿电的碳排放量计为零,直接助推2025年上海绿电消费量突破60亿千瓦时,形成了绿色电力消费与碳减排的良性循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激励机制则创新性地对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0.3%或0.5%的免费配额奖励。这种正向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减排积极性。预配额提前发放机制更是引导企业强化碳资产管理意识,将碳排放管理从被动履约转变为主动经营。
而碳金融创新是上海碳市场最亮眼的特色之一。从碳远期、碳质押、碳回购等基础产品,到碳保险、碳中和指数等创新工具,再到碳基金、碳信托、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等复合型产品,上海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碳金融产品体系。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碳回购履约保证保险等创新产品的推出,不仅为资本市场与碳市场的融合提供了全新思路,更初步形成了“碳现货+碳远期”联动模式,为碳金融的深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碳市场的蓬勃活力,根植于持续完善的制度体系所提供的坚实支撑。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从《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的修订与配套细则的落地,到注册登记、交易规则的建立健全,再到政府部门、交易所、核查机构与执法机构协同形成的多层次监管架构——上海逐步构建起一个融法律手段、行政措施与技术平台于一体的多维度监管保障体系。
值得强调的是,今年2月修订施行的《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沪府令20号),首次明确了碳排放配额与碳普惠等自愿减排机制的法律地位,不仅为市场各方提供了稳定的法律预期,也彰显了上海“立法先行、制度创新”的先进理念。
此外,《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与新近出台的《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共同形成了“立法保障+规划引领”的双轮驱动机制。这些制度设计既清晰界定纳管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履约要求,也为未来五年碳市场发展指明了实施路径,体现出顶层设计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尤其在配额分配、名单公布、监测计划报送、排放报告核查等关键环节,通过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与操作要求,有力保障了市场运行的规范性与秩序性。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