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夯实培训体系支撑作用,助力执法队伍突破能力瓶颈、补齐素质短板,上海以“教、学、练、战”四维度为核心抓手,聚焦“资源更优质、体验更精准、实战更贴近、成效更显著”的目标,全方位推进培训体系迭代升级。通过优化教学供给、创新学习模式、强化实战锤炼、完善成果转化,实现培训与执法需求的深度契合,推动执法人员从“懂业务”向“精业务”“善攻坚”转变。
精耕“教”的质量:打造“接地气、重实效”的教学供给体系
上海紧扣本地执法重点,从师资与内容两方面打造“接地气、重实效”的教学供给体系。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断充实“培训师资库”力量。2023年、2024年,上海连续两年印发《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人才库和执法培训师资库》人员名单的通知,截至2024年年底,经征集、评定,来自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科研院校、相关市级政府机关等单位的27名教师(包括执法骨干、行政管理干部、高校学者教授、行业知名专家等)正式纳入市级师资库,比2023年的21名增加6名教师,同时吸收30余名预备教师纳入考察,授课方向主要涵盖思想政治素质、生态环境专业知识、法学基础和相关法律法规、生态环境执法实践等多个领域。教师们凭借丰富的本地执法经验与深厚的专业知识,成为普法和执法培训的中坚力量。2023年以来,教师们不仅开展传统的课堂式授课,还赴企业及各区生态环境执法机构,通过面对面的环境服务对接实践需求,手把手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打通环境服务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推行“菜单式”精准供给。围绕大气、水、固废、噪声等重点污染防治领域,针对性编制了3批共27项《上海市生态环境执法办案标准化指引》及20余项生态环境现场检查指南,形成“课程+指引+指南”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矩阵。针对新入职的执法人员,开设“基础课程包”,重点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等基础法律法规及现场检查基本流程;针对执法骨干,推出“进阶课程包”,聚焦跨区域联合执法、重大案件查办、行政复议应诉等热点、难点问题。针对行业特色需求,定制“专项课程包”,如为化工园区执法人员设计“如何做好化工园区的环境执法工作”课程,为金山区、青浦区定制“长三角跨区域环保执法协同”专题,确保教学内容与执法实际精准匹配。
创新“学”的模式:构建“线上便捷学、线下深度学”的多元化学习体系
以“让执法人员主动学、便捷学、高效学”为目标,上海打破传统“课堂灌输”模式,构建“线上便捷学、线下深度学”的多元化学习体系,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线上搭建“云端学习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依托“上海生态环境执法智慧系统”,开发线上培训模块,整合优质课程视频、典型案例分析、法规数据库等资源,执法人员可通过手机、电脑随时登录学习。
线下创新“场景化学习”,增强代入感。在2023年—2024年举办的6期法制研修班培训中,引入“听证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仿真模式,选取真实发生的案例为蓝本,组织学员分组扮演执法人员、企业代表、听证主持人、复议机关、法官等角色,还原听证、复议、诉讼等流程中的质证、辩论环节。此外,培训邀请专业人士和资深专家担任点评嘉宾,深入分析执法文书制作、证据固定中的常见错误和难点疑点问题,帮助学员在互动交流中理清执法思路。“通过模拟场景和换位角色模拟,让我站在企业和复议诉讼机关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单纯听课更能理解执法程序的严谨性,以后办案会更注重细节。”参与培训的执法人员说道。
强化“练”的实效:搭建实战化、标准化练习实训平台
上海以“实景模拟、装备实操”为核心,让执法人员在“逼真场景”中锤炼技能,适配本地执法需求。
2022年9月,上海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执法实战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在上海化工区成立本市首个生态环境执法实战实训基地,并依托基地开展“实景化练习”,选址化工园区内多类型企业,科学选取涉及化工企业生产车间、污水处理站、固废储存间各种场景,配备反应釜、废气处理塔、在线监测设备等,设置模拟“暗管偷排”“在线监测数据造假”“固废混放”等20余种常见“违法行为和应急事故”场景。执法人员分组进入基地后,需携带红外成像仪、便携式VOCs检测仪等装备,按照“现场检查—证据固定—初步定性”流程开展模拟执法,结束后由教师现场点评,指出检查漏洞、规范执法文书制作。2022年以来,基地已开展实训20余期,培训执法人员1500余人次,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发现问题的准确率提升45%以上。
强化“装备实操练习”,实现“人装合一”。针对上海执法中常用的新型装备,如走航监测车(用于道路扬尘、VOCs移动监测)、水下机器人(用于河道排污口探测)、便携式重金属检测仪(用于土壤污染快速筛查)等执法装备,定期组织培训,并在技能大比武活动中设置“装备实操考核”环节,要求执法人员完成“红外成像仪检测泄漏点”“便携式检测仪数据比对”“无人机航拍取证”等实操任务,以赛促练,提升装备运用能力。目前,全市执法人员新型装备实操合格率达100%,装备在执法案件查办中的贡献率超过30%。
聚焦“战”的目标:推动培训成果转化为执法战斗力
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实战”,上海通过“以战代练、以案促练、考核验战”,推动培训成果转化为执法战斗力,实现“战中学、战中练、战中提升”。
推行“以战代练”,在实战中锤炼队伍。在全市范围内统筹执法力量,开展重点领域专项交叉执法检查,2024年围绕“空气质量保障攻坚”“餐饮油烟”“非道路移动机械”“机动车排放监管”“跨省界固体废物非法转移专项执法百日行动”“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等40多项专题交叉执法,按照“双随机、全覆盖、突重点、强联动”的总体要求及“相对集中、同区回避”原则,分“业务培训(赛前1周开展针对性培训,讲解检查重点、跨区协作流程)—现场检查(每组配备1名市级骨干带队,手把手指导)—帮扶整改(对发现问题的企业,联合属地执法人员制定整改方案)”3个阶段进行。
2024年,组织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通过成立工作专班、开展检查培训、定期调度进展等方式,全覆盖排查全市145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和149家维修机构。参与的基层执法人员针对机动车排放检验第三方机构的执法技巧掌握度显著提升。同时,组织区执法人员参与市级重点专题行动,如“清风行动”“环评机构专项整治”“黄浦江—苏州河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在查处跨区域、复合型环境违法案件中积累经验。2023年以来,通过“以战代练”模式,全市共开展交叉执法检查713次,查出问题462项,基层执法人员案件查办能力显著提升。
强化“以案促练”,用案例反哺培训。每年动态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涵盖大气、水、固废、噪声、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自动监测等常见案件类型,按照“案情简介(结合案件特点)—查处情况(执法结果介绍)—案件启示(提炼可复制经验)”整理,作为培训核心教材。截至今年7月,组织编制了6期上海市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答疑集,针对执法人员遇到的执法问题进行解答,明确执法判定标准。答疑集印发至每一名执法人员,成为一线办案的“工具书”。
从“教”的精准供给到“学”的主动参与,从“练”的实战锤炼到“战”的成果转化,上海生态环境执法培训体系实现了“教、学、练、战”的无缝衔接、闭环运行。据悉,上海将继续深化培训体系改革,探索“AI模拟执法”等新型模式,持续提升执法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